(节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胡维平研究员、邓建才博士在《2008科学发展报告》以“太湖蓝藻的暴发与原因、对策”为题撰文。文章介绍,太湖是我国第三大谈水湖泊,面积为2338 km2,平均水深1.9 m,最大水深约3.4 m。其流域面积达3.65万km2,是全国人口最稠密、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居全国之首[1]。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在过去30多年,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用水进入太湖,使得湖水总磷和总氮含量不断升高,在温度、光照适宜的春夏秋季,藻类常大量繁殖,尤其是在太湖地区盛行的东南风和西南风作用下,藻类在太湖西、北部水域大量聚集,形成藻类水华。近年来,蓝藻水华呈加剧趋势,尤其是2007年5月,长时间积聚在无锡贡湖湾口南泉水厂取水口附近水域蓝藻水华引发了无锡市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城市水荒事件,严重地影响了无锡社会经济发展。文章接着对太湖藻类富营养化与藻类水华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原因有三:一为与太湖外源污染负荷居高不下密切相关;二为与太湖的内源负荷逐年增加也密切关联;三为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失衡,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然后,作者针对太湖的现有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的蓝藻控制对策:1.优化太湖流域河网水系,发挥水利工程环境效益;2.强化工、农业污染源治理;3. 利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展污水处理产业;4. 加大水资源调控力度、实现清污分流,蓄清排污;5. 实施太湖北部湖湾和环太湖淤塞河道的底泥生态疏浚;6、恢复流域湿地功能。(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8科学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