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择校热,似乎并未波及成都市武侯区:全区孩子的就近入学率接近100%。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政策的实施,其初级目标是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基本一致。
为此,武侯区大胆改革,将原属乡镇管理的18所乡村中小学全部收归区教育局直管,让城郊学校享受城区校的同等“待遇”。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清水河分校,正是该区缓减“择校热”的一个缩影——几年前还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如今却吸引着周边新兴的现代社区的住户家长们。
除了促进教师流动,武侯区还将校长送上了“流动列车”。 “你猜我这20年走过了多少所学校?”棕北小学校长段红一见面就抛出了这个问题,“6所!其中有农村学校,有城乡接合部学校,也有武侯区甚至成都市的名校。”
像段红这样的“流动校长”,在武侯区并不鲜见。校长大面积交流已经成为武侯区促进教育均衡的工作重点:7年来,全区95%的校长参与了交流。武侯区的教育主管人员认为,校长流动不仅强化了校长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还强化了区域内的资源共享意识和品牌推广意识。
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雷福民说,我们主要通过名校输出式、多岗锻炼式、任期轮岗式三种方式来推动校长交流。我们就是要通过多元校长交流来促进和谐的、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教育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教育的真正均衡。
名校集团化办学,也成为武侯区均衡教育的又一利器。由名校牵头,组建教育集团。在集团内部,龙头学校和成员学校通过师资互派、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活动,避免优质教育资源的无效稀释。
同时,武侯区的民办中学也日渐崛起。据介绍,全区民办学校数目前是公办学校的2倍多,学生人数超过公办学校的1/2。多元的学校类型将给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选择,也将疏导小升初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