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工行2360亿限售股27日解禁 上海徐家汇IPO上会 余秋雨身家近亿 -扩内需促增长第三轮检查启动 针对性加强 -王毅就推进两岸经济关系提出三点意见 大力推动新型产业合作 -吴敬琏解读经济热点:通胀不会那么快到来 长三角招工难提前来 -家电下乡或取消最高限价 新一轮下乡招标将启动 餐饮品牌前10  -中国ARJ21飞机订单已达240架 有望明年首飞 民航现机票降价潮 -晋煤矿重组方案审毕 股份制占半边天 3000亿补偿金难入股市楼市 -商务部称中国出口品需提价 张小济:预计明年出口增幅10% -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30日上市 关注三大悬疑 投资详解 理财四步 -中国北方多冷空气活动降温10℃ 东南海区9级大风 卢碧强度减弱
首页>>教育动态
研究生招考"青睐"本校行政人员 成高校福利之一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10 月 2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行政人员要读研究生,首先要经过领导批准

至于程序,就可想而知了。笔者所观察到的情况是,在行政系统内,要读研究生,首先要经过领导批准,这一方面因为学位的福利属性,领导得要平衡,看是否该你去上;另一方面,领导也要权衡你会不会借此脱离行政系统。但只要领导批准了,事情就好办。

接下来,选专业和导师就各有各的考虑了,有的想真正学点东西,也有的想借机攀攀关系(有不少校领导本身是硕导或博导),有的则只想混个文凭。笔者看到的比较离奇的一个,理工科毕业,后来阴差阳错从事人文学科的教学,当了教授,同时在行政系统任职,硕士毕业10多年后,竟然又去理工科院系读了个博士,可谓造化弄人。

招生考试自然好过关。大学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像流水一般一茬又一茬,但行政人员毕竟不是学生,他们是学校的固定成员,与导师早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硕博招生中除了成绩这个硬件外,招生方手里还有足够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基本一路绿灯。

上,不成问题,读,更不成问题。因为有本职工作在身,有多少行政人员能够规规矩矩地上课?只要毕业论文做得出来,文凭是拿定了的。

与某些跌宕起伏的社会怪现状看起来,高校的这一操作过程可谓波澜不惊,甚至有些平淡。然而,正是在这些看似平淡、寻常的“潜规则”背后,掩盖着的却是对高校招生公平公正性的亵渎,以及高校内部员工对教育这一社会公共资源的侵占。

想一想,研究生录取名额本来就少,有你没他,有他没你。有多少考生,经过辛辛苦苦地备考和一门门的考试后,最终却发现自己败在了所报考学校的自己人面前,只因他们是学校的教职员工。

有多少考生,一旦知道报考某导师的考生中包括校内的某某人,就“知趣”地调整选择,或者在导师的“善意”提醒下调整选择。

又有多少考生,仅仅因为不知情或者没有得到“善意”提醒,而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备考。

当然,不能说高校内部人士考本校研究生就一定存在问题。事实上,也有不少考生是相当合格的人选,笔者曾工作过的部门的主任,在本校读研后,又考入某知名大学一位顶尖教授门下读博,几年下来,已在学术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借机混文凭。

有阳光高考,却没有阳光研考

高校也给了他们混的机会。现在虽有阳光高考,却没有阳光研考。在透明度远低于高考的研究生考试过程中,可想而知会有多少“潜规则”和“黑幕”。

如果高校不能增强招生过程中的透明度,切实地按程序和规章办事,招生过程中的公平和正义就无法得到维护。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而言,为了避嫌,有必要公示行政人员的参考名单和笔试、面试成绩,并且严格遵循研招的各种程序。不如此,结果无法令人信服。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流程及注意事项
中国将加快海外人才引进 重点实施三计划 取消公费研究生是误读
教育部:所谓取消公费研究生报道是误读
研究生也开网站月入过万 为大学生提供玩乐线路
北大研究生坠楼身亡续:曾带母上学品学兼优
专业硕士明年扩招考试有变 学术型研究生减招
教授称大专学历男性足以当女研究生丈夫(图)
女研究生的“煎饼传奇”:每月净利润两三万元
青岛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可获研究生推免资格
图片新闻:
全国31省(市)长节能减排考核结果:北京居首新疆排末
<财富>全球年轻富翁榜:马化腾彭小峰等三华人上榜/榜单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