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人才短缺,不仅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核电发展面临的问题。”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炳华今天在介绍我国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时,对整个核电行业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未来5年对核电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关键期。
AP1000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电技术,由美国西屋公司掌握。经国务院授权,由2007年挂牌成立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进行AP1000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自主品牌核电技术,并承担第三代核电工程建设、技术支持等任务。
因为相比普遍应用的第二代核电,安全性、经济性都非常高的AP1000还只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并没有建成一个实际的电站,因此核电行业有“谁把AP1000变成电站,谁就走在了世界核电的前面”之说。目前,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两个核电项目作为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工程已经正式启动,2013年,世界上首座基于AP1000技术的核电站将在我国建成。
除了这两个项目之外,基于第二代核电技术的秦山二期扩建工程、广东阳江、福建福清等几个新的核电站也已经处于在建状态。有人说,我国进入了核电发展的春天。
“核电人才培养需要时间,人才的短缺、补充和培养是面临的问题。”王炳华举例说,目前培养一个符合条件的核电站主控室操作员需要8到10年的时间。
他说,美国许多核电站的操控人员多是从潜艇服役人员中挑选的,而我国主要是从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培养。一名核电主控室的操纵员除了参加各种严格的培训,在正式上岗前还需要3000个小时的实践操作,包括在常规电站(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核电站调试阶段操控,以及在其他核电站的主控室随操作人员进行的“影子培训”。
据了解一名操纵员的考试,需要8个小时的时间。考试除基础理论、法规等内容的笔试,还有模拟机操作以及口试等考试形式。最后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执照。经过巨额培训费用培养出来的操纵员、高级操纵员,通常被称作“黄金人”。除此之外,整个核电发展研发、设计和工程管理人员相对短缺。
王炳华刚刚考察了国内一些大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发现同样面临着人才的问题。因此他认为,在未来5年的时间内,核电事业面临着培养人才的考验。
我国核电建设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建成6座核电站,11台机组。但是这一结果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距甚远。2007年11月,我国发布首部《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容量达到1800万千瓦左右。据估算,在未来十几年,中国的版图新出现40台以上核电机组。
“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4年以上建设高峰期,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上千人,其中相当数量人员应是具备相关经验的‘高端人才’。”一位核电专家曾在一次演讲中这样提出。
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核电企业纷纷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战略。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吸纳人才的计划成几何数字跳跃:第一年即从国内知名高校招收50名本科、硕士、博士,今年这一数字增长为530名,明年的计划是招收1200名各类专业的毕业生。
无论是在中国核工业的龙头老大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还是后起之秀中国广东核电有限公司,以及新成立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都采用了“爷爷带孙子”的方式,一批老专家们不仅参与项目,而且言传身教培养新人。
好在目前,许多高等院校也已敏锐地感受到核电发展的未来趋势,不仅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核电专业,连一些中等专业学校也开设了与核电相关的课程。因为一个核电站所需要人才并非仅仅限于核专业,所需人才涉及机械设备、热能、自动化控制、精密仪器等60多个相关专业。
核电人才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之后,影响了整个国际社会的核电发展,这个寒冷的“低迷期”长达20多年。美国自1979年“三厘岛核泄漏事件”之后,20多年核电建设基本停滞不前。人才补充更新很慢。
最近有消息传来,世界上最大的核技术公司西屋公司近两年新补充了3000名大学生,以应对全球核电复苏。
“现在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好的机遇,只要是热爱核电,具备基本素质,在3年时间内我们就能够把他们打造成核电的有用之材。”王炳华说,“他们将来一定会走向世界,这不是可能,而一定是事实。”(记者 李新玲 谢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