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年03月04日16:0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海洋卫星遥感技术 海洋一号 海洋文化 海洋倾废 反渗透法 科学发展观 深部过程 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综合管理 海洋意识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海洋教育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于宜法

随着全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的全面深入,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战略任务。《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颁布实施,不仅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的实施依据,也为涉海科教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具体路径。

《规划》指出,支持发展海洋高等教育,调整优化涉海高等院校海洋学科专业设置,扩大相关专业办学规模,推进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培育具有国际水准与地域特色的海洋院校和专业。这一要求明确了海洋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我们也将继续大力发展海洋教育,不断完善海洋学科体系建设。

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尚未完成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现有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不符合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尚不科学。《规划》针对这些不足,给出了指导方向。

《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海洋专项,在研发实践和产业化过程中集聚培养人才。这一措施完善了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海洋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同时也深化了涉海部门(单位)与相关高等院校的合作。学校可以积极发挥涉海文理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优势,与国家海洋局等涉海部门(单位)积极开展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合作,全力服务于国家极地权益维护、海岸带利用与保护、海洋灾害风险管理等海洋领域的工作。

《规划》提出了要为海洋事业发展储备优秀人才,下一步,中国海洋大学将努力培养复合型海洋创新人才。海洋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是海洋学术型的人才,还应包括海洋创业型的人才。因此,学校通过会聚高水平的教师、海洋学科专业等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质,使学生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中国海洋大学通过积极参加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单位的项目,在业务化预报、水质监测、海底观测网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积极发挥学校研究开发优势,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学校要继续积极发挥科研优势,明确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引领地位,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实现“学、研、用”能力的共同提升,从而实现“科教融合”,利用学校资源促进海洋科技又好又快发展。

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兴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规划》中指出,要坚持“深化近海、强化远海、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究,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保护与综合管理的支撑能力。《规划》是海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促进海洋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规划》通过提倡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推进海洋产业技术化等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是保障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蛟龙”号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蛟龙”号海试的不断成功标志着我国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此次规划中提出要推进“蛟龙”号深海实验性应用,这对于进一步开展深海科研和海底资源勘察,提高人类认识海底和利用海底资源的水平意义重大。

《规划》对如何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推动海洋科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明确要求。《规划》要求在一大批重大基础科学上取得突破,推进海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创新基地建设。拓展野外科学观测站点建设,推进海上综合科学试验场建设。这首先要做好海洋科学规划,建立实验室、基地等要以有利于海洋开发利用、有利于区域环境的保护为前提。

海洋科学技术只有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才能变成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增加社会财富。《规划》要求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一批新型企业的兴起。要发挥企业的主导力量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走上发展苗种繁育、绿色养殖、深海生物制品等海洋技术产业化道路,提倡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兴海。

《规划》提出我国要在2015年实现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2020年,实现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这也对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孙安然整理)

   上一页   1   2   3   4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