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年03月04日16:0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海洋卫星遥感技术 海洋一号 海洋文化 海洋倾废 反渗透法 科学发展观 深部过程 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综合管理 海洋意识

海洋新兴产业 带动经济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发展中心研究员 徐质斌

《规划》专门用一章节来讲海洋经济宏观调整,对海洋经济宏观调控进行了更深入的指导和策划。《规划》指出的“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调节与服务,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海洋强国的经济基础”表明,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规划》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布海洋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强化海洋渔业基础地位。同时,大力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我认为这个提法非常准确、切合实际。希望海洋产业各部门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如技术需求、资源基础、市场条件等,确立科学的产业选择基准与指标体系,优先发展具有高技术性、高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本地区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

《规划》中提出推广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蕴涵着浓厚的生态文明意蕴。海洋循环经济是具有海洋特色和发展思路的循环经济。为了防止海洋经济由“蓝色”变“黑色”,我国在实践中创造了海域立体混合养殖、滩涂循环利用养殖、海底森林和牧场、临海工业循环经济园等多种模式,今后还需要继续推广成功的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海洋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规划》中提出的“对试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跟踪指导、督促检查、经验总结等工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对促进海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是很关键的一点。为更好地做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就要鼓励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加强合作,推进各行政区之间的整合,要以海陆统筹为重点,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数字海洋”加快 海洋公共服务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许浩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海洋公共服务起步晚,发展较为滞后。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海洋公共服务得到不断发展。尤其是此次《规划》中重点提出要加快海洋公共服务,海洋公共服务的地位日益巩固。

《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海洋公共服务的目标,充分确保了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资源得到合理、可持续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公众获取信息途径的需求增多,海洋信息网络建设也随之发展。目前我国海洋信息网络主要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机构来建设,包括中国海洋信息网、中国海岛网、水上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等专业网站。通过建设近海海洋信息基础平台、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数字海洋”原型系统,能够为专业科研工作、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公众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规划》中指出要继续建设“数字海洋”,加快海洋数字档案与图书馆建设意义重大,将为海洋维权、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救助打捞等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如建立船籍数据库和“油指纹”系统后,不仅可在千里之外进行船型识别和导航,对溢油事故责任人的认定也能言之凿凿,有力地服务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我们都很期待‘数字海洋’工程的进一步应用。

《规划》同时明确了要增强海洋灾害意识,加强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加快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和预警预报服务水平,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全社会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是社会公共服务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按照《规划》要求,切实做好海洋防灾减灾。

沿海各相关部门,在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制订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的同时,要继续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渔村、进社区等活动,要通过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防灾演练,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海洋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提高应对突发灾害能力,逐步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把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孙安然整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