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洪银兴
●城镇的城市化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现代化要素向农村的扩散和辐射能力。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保持城乡各自特色的同时,从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等方面融合城乡发展,并根据城市、城镇和农村的不同特质和优势进行产业分工。
●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应该是城市功能、生活方式的扩散以及城市精神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在现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农村城市化的作用。
推进城镇城市化以提高对农村的支持能力
我国现在的城乡空间布局为城市、城镇和农村。城镇处于农村区域,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中间地带,是城市现代化要素向乡村扩散和辐射的中间环节。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中,城镇起着关键性作用。城镇的城市化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现代化要素向农村的扩散和辐射能力。
城镇城市化,就是使城镇具有城市功能。推进城镇城市化,使城镇化与城市化相衔接,实际上是将城市功能向城镇扩展。推进城镇城市化,特别需要重视县城和大的中心镇建设。首先,城市化需要人口的聚集、经济能量的聚集。如果小城镇达不到一定规模,就聚集不起服务业,聚集不起市场,聚集不起人气,也就难以具备城市功能。其次,城镇城市化要求突出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在现阶段最为突出的是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其中包括市场功能、信息功能、金融保险功能、通信功能等。这意味着建设城市不仅仅是建设居住环境,其首要内容是功能建设、市场建设。第三,城镇城市化,就是根据现代城市功能和城市观念来建设城镇,使之发展成为新型的小城市,营造高质量、高标准的生产生活环境。
实现城乡一体化以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化不仅要解决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问题,还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这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方向,不是要把乡村变成城市。无论如何变化,还会保留城市和乡村两大地域类型,城乡之间还会有功能的差异、承载行业的差异、景观的差异等。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保持城乡各自特色的同时,从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等方面融合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求城乡在产业结构上形成有机的整体,就是根据城市、城镇与农村的不同特质和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分别发展城市型产业、城镇型产业和农村型产业,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现在的突出问题是中心城市、城镇和乡村产业趋同,都在发展制造业,由此造成同一区域内的过度竞争,各自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是各自进行结构调整:通过土地置换,使大量工业、普通住宅等偿付租金能力差的用地从城市中心区退出,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工业逐步从中心城市扩散到卫星城镇,同时使分散的农村工业向中小城市集聚。这样,就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的经济技术联系。中心城区不再以生产性功能为主,而是以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的功能作为周围区域的发展极;中小城市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充当中心城区向农村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以及农村向城市集聚各种要素的节点;农村以规模化、连片种植的农业生产,支撑大中小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获取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城市化发展的整体效益。
促进农民市民化以实现农村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含义是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城市文明,也就是逐步推进城乡居民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平等,城乡生活方式趋同,公共物品的享受权利平等。目前的情况是城乡存在巨大差别,许多方面的权利只有进城并成为市民后才能享受到,这就产生了农民进城以获取市民权利的趋势,其结果会导致城市的各种福利水平下降,由此产生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代价。降低这种代价的途径是增加城镇的就业机会,把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办到农村城镇,增加农村特别是城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供给,从而使农民不进入城市就能享受到市民的各种权利,其生活方式与城市人没有大的差别。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应该是城市功能、生活方式的扩散以及城市精神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