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严书翰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帮扶的对象,而要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着眼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建设新农村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取决于他们创造性的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握好各个关键环节,其中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无疑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帮扶的对象,而要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也就是说,建设新农村伊始,我们就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已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农民为主体,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农民为主体,也是由建设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和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只有使亿万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他们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素质
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及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的现实课题,要求把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建设新农村的20字总要求来看,它要求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的过程中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从目前我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来看,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因此,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如果为数众多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能够得到提高,那么,我国的人口压力就可以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使广大基层干部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目前,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建设新农村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取决于他们创造性的工作。
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迫切要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已涌现出不少这样的致富带头人。他们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和自主能力强,善于捕捉信息,能起到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作用。因此,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有这种体会:“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的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