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应时代――全国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闭幕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在有着9亿农民的中国,应该多点像鲁迅《故乡》那样的乡土小说。但是,当前的中国,能够写农村题材小说的优秀作家或者以农村为背景创作的作家越来越少了。
真正关注、熟悉农村的作家没有多少了
“像贾平凹那样写农村的作家,的确不太多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在最近的一次贾平凹作品研讨会上忧虑地说。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本身反映了中国城市与农村不仅存在经济差距,也有着文化隔膜。
评论家们指出,更多的作家似在背离中国文学最强的主线——乡土叙事。到了21世纪,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走高考路线,不少农家子弟已不熟悉农村,人们向往并追逐城市生活,作家常常也喜欢描写从西方舶来的现代习俗。而一些知识分子也不再与工农“打成一片”。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说:“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站在比民间高的位置,俯视看民间,这样写出来的民间是没有生气的。”
近百年来中国涌现出许多优秀文学家和作品,都是以关注农村而著名的。鲁迅的《故乡》描写了农村在工业化下的破败,沈从文的《边城》构筑了一个乌托邦社会,赵树理刻画了农村的社会主义运动,高晓声推出了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人们认为,没有这些,中国文学或会变得苍白。
中国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祝福》等名篇始,就开了农村写作的先河。上世纪20年代形成的乡土文学,其代表人物如叶圣陶、台静农等,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旧中国农村生活,提供了富有地方色彩的乡村风俗画面。可以说,从“五四”发轫的中国农村题材写作一开端,便在水准上设定了标竿。差不多所有重要的作家,如茅盾、老舍、沈从文、萧军、萧红都有农村题材的名作——茅盾先生的《春蚕》,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等。
十年“文革”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复兴时期,我国迎来了农村题材创作的一次高潮。以“伤痕”、“反思”形式出现的农村题材写作,深入人心并引起全社会共鸣。《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陈奂生进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万家诉讼》、《人生》等作品相继出现,作家的身份或是“知青作家”,或是本土作家。他们与所表现对象融合无间,创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些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最大的变革,但真正关注农村的、熟悉农村的作家,却没有多少了。”栾梅健说。还有不少的评论家们认为,以前写农村的作家,一是回城知识青年,他们熟悉农村;二是“反右”时被下放到农村的文学青年,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创作,写了大量农村题材作品。这两种人现在大都退出了写作。随着改革开放的重心转移到城市,都市小说、欲望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流行,都市精神面貌被充分表现,农村题材写作陷入沉寂。
“孤军奋战”的农民作家贾平凹
54岁的贾平凹是中国少数坚持写农村题材的作家之一。身为农民子弟的贾平凹的“孤军奋战”,因此引起了关注。他对媒体说,“从《浮躁》开始,农村发生的任何事情——从土地承包改革到上世纪90年代,我在作品里一步步都写过了。”
他最新的作品是40多万字的巨著《秦腔》,写的是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农村和农民新的命运。贾平凹用了马尔克斯般的魔幻手法,通过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引发人们对当今“三农”问题的忧患意识。
这部小说,对农民沉重的负担、农村耕地的丧失以及农村文化的失落寄予深深的忧虑和同情。文学评论家李静说,《秦腔》忧思深广,叙事繁密,绘就了一幅当今乡土中国的图景。
贾平凹是全国政协委员,他本人正准备写一部农村人到城市打工的作品。他说,人们希望能有更多作家关注巨变中的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历史契机
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时代?社会转型变革,充满生机活力;同时,欲望膨胀、心情浮躁、价值观混乱……农民更是弱势群体,不仅生活艰辛,而且精神迷茫困惑。农民和土地给城市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当前我们正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这些“新”里将锻造出一代中国新农民。对于很多作家来说,这是非常幸运的,是赶上了大变革的时代,无疑是一个历史契机。
贾平凹说:“希望‘建设新农村’几年后,农民不再贫穷,能看得起病,孩子能上得起学,村庄不那么破旧,能感到一种生气勃勃的景象,然后一步步走向城市化。”
作家关仁山指出,文学最终是写人的,作家要敢于直面中国当下的农村变革现实,更加关注的还是这个变革时代农民的命运和灵魂。今天的农民英雄与梁生宝、朱老忠、肖长春、陈奂生截然不同了。新农民的新元素在哪里?他们有新的素质、新的观念和新的壮举。他们在新的躁动、分化和聚合中,孕育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要塑造形形色色的农民众相。(于新超 韩 松 钟 闻)
《光明日报》:多拍些农村题材电视剧
我国是农业大国,九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但是近年来荧屏上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太少了,农民成了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民的信息接受和文化消费,大体上是广播和电视两种。因此,多拍些反映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新风尚的影视剧,对广大的农村和农民有强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希望影视工作者能真正深入到农村、深入到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心灵中去,在荧屏上推出更多、更好、更能反映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变化的影视剧。(安徽明光丁景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