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意轩
山东省莒南县洙边镇岫务村村民杨风条觉得2006年格外有盼头。
去年,杨风条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做了心脏换瓣手术。作为新型合作医疗的参合农户,出院时她获得3149.2元的报销款。今年初,镇卫生所所长王行迎又将4488.2元的合作医疗补充报销款送到了她家。
现在愿意上医院看病了
杨风条是一个普通农民,她和丈夫两人在家务农,靠种地和养猪一年全家现金收入3000元左右。2001年她被诊断患上了主动脉瓣钙化。“当时儿子正在读大学。家里穷,一下子拿不出太多的钱,就想着不治了。”杨风条说,“这么拖着,到后来,连说话都困难了。”
2004年,洙边镇被列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市级试点乡镇,杨风条和丈夫每人交了10元钱,成为合作医疗的参合户。
“合作医疗是自愿参加的。补大病,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洙边镇卫生所所长王行迎说:“一人一年交10元钱,等于一天不过交3分钱。要是遇上大病,可就真管上用了。”除住院费用报销外,门诊费用报销也是参合农民享有的权利。
“我们村里的药店就是个合作医疗点,平时有个感冒发烧的,去那里看病、拿药,当场就可以报销。按20%的比例,一块钱的药费,只交8毛钱就行了,很方便。”杨风条说。
“人吃五谷杂粮,谁也不是铁箍子箍着头,哪能没个头疼脑热的。现在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合作医疗的小红本。”岫务村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新型合作医疗,让我们吃了个定心丸。”
解决了大病报销的难题
“农民现金收入少,‘小病拖,大病挨,实在不行向外抬’的情况并不少见。”洙边镇党委书记张作品说:“有许多农民,大病治到80%的时候,家里没有钱了,撑不住了。现在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别是解决了大病报销的难题,大家觉得心里有盼头了,就愿意上医院看病了。”
2004年,洙边镇的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6%,2005年达到了86%,继续参合率为96.28%。在洙边镇试点的基础上,莒南县去年被列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自2005年7月1日正式启动报销程序以来,至12月底,全县参合农民共报销62.13万人次,占参合总人口的89.7%。
“从运行看,这一制度有效减轻了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
中国针对农民群体的合作医疗始于1968年。至1976年,全国有90%的农村生产大队兴办了合作医疗。1950年至1975年,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从19.5%降到4.1%,人均期望寿命从40岁提高到65岁。有关专家认为,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实现这种健康业绩的“三大法宝”之一。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也曾将其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惟一典范”。
2002年10月,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决定,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始,近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已扩大到671个县,惠及1.77亿农民,占全国农业人口的19.94%。
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提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它与医疗救助制度相辅相成,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而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投入。
“在洙边镇,2004年,参合农民每人缴纳10元,市县镇三级财政对参合农民人均补贴了8元。2005年,省市县镇四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人均补助增加到12元,2004年参合的农民交纳的费用减至6.5元。”王行迎介绍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还设立了捐助资金专户,捐助资金用于参合农民的大病医疗救助。
政府的支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的重要力量,在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今年把试点的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中央财政为此将增加支出42亿元,政府的财政支持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到2008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比2002年10月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时间提前了两年,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全面提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