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部长杜青林25日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报告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时说,今年国家将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努力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2月26日《新华网》)。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综观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往往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农业生产大滑坡了,农村经济出现大问题了,立即就会引起高度重视,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就会到来。而农业形势稍有好转,往往就会忽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各种资金来源渠道就会越来越少。农业政策和农业资金来源不稳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教训。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构建一个支持农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渠道和体系,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构建新农村建设稳定资金来源体系的基本方针是,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关键在“多予”上下功夫。“少取”是有限度的,农业各种税赋就是全部取消,每一个农民也就少交那么几个钱。而农业经济发展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投入不足,投入不及时,就会阻碍新农村建设步伐。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三个“高于”是形成稳定财政资金支持的良好开端。国家在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扩大“三项补贴”规模的同时,大幅度扩大有限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的力度,足可以看出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视程度。
新农村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来解决,因而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强化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多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实际上主要放在了城市金融体制改革上,放在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当然,包括今年在内的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都是内容之一,但前两个“一号文件”中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要求,基本上停留在文件里没有落实,效果不明显。农村信用社改革,只是简单地把体制归属于省级政府,在体制归属上做文章较多,在如何支持农业上下功夫不够;农业银行作为农村唯一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几乎停滞,要说有改革的话,也只是强调如何脱离农业银行支持农业业务范围的称谓。客观形势逼迫农业银行一直想从农村跑掉,办成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一样的纯而又纯的商业银行,千方百计向城市大客户投入资金,取得效益;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政策性商业银行,几年来业务范围一直局限于支持粮棉油收购贷款,实际上发挥的作用是粮棉油企业的“出纳”作用,随着粮棉油企业改革和这些产品的彻底市场化,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已经大幅萎缩;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把农村吸收的资金调到了城市,是在农村“抽血”。一句话,看似农村金融机构不少,实际上有些徒有虚名。
对于以上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加快农业银行的改革步伐,明确农业银行支持农业的市场定位。
总之,要形成财政资金、政策性银行资金、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以及民间资金、私有资金、外资等多层次、多分工的强大支农资金渠道和体系。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领域;政策性银行资金的特点是,期限长、利率低,主要应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贷款以及水电路资金需要;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由于需要让投资人获得回报,主要应该支持效益好、前景广阔的农业企业发展,给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民间资金、私有资金、外资主要支持自己看中的、回报较高的农村大型项目建设。余丰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