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求是》:重点解决贫困群众“三个基本”问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2 月 1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贵州是一个内陆山区的农业省。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50个是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82个负有扶贫开发任务。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我省必须把扶贫开发摆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近些年来,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对口帮扶城市及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立足贵州实际,以扶贫开发的重点乡(镇)和重点村为主战场,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重点,着重抓好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从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我们着力解决农村地区灌溉难、饮水难、行路难、燃料难、住房难等突出问题。一是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将坡地改梯田、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在贫困地区建设了一批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同时搞好病险水库治理,大力发展小型水利设施,逐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十五”期间,续建和开工建设了16个大中型骨干枢纽工程,建成小水窖、小水池、小山塘32万个,整治基本农田5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83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9.3万亩,使全省人均有效灌溉面积由0.3亩增加到0.37亩。二是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争取多方支持,大力实施“渴望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十五”期间,全省共解决了634万农村人口和380多万头(匹)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三是实施贫困地区道路通村工程。采取财政补助、以工代赈、组织受益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加快道路通村工程建设进度。“十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完成投资520多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3万公里以上,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85%的行政村通机动车。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通过财政扶贫资金贴息,利用扶贫信贷资金支持农村电网改造,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和沼气。目前,全省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农电户表率达到74.81%,建成沼气池60多万口。五是改善困难群众居住环境。“十五”期间,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我们对13万生活在生态条件恶劣地区的人口进行了自愿易地扶贫搬迁,帮助8.59万户改造了茅草房。

二、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拓宽群众基本增收门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我们重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多渠道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一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障农民基本口粮自给。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152.06万吨,农村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左右。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市场、技术、品种改良、防疫等服务体系,积极创新机制,推广“三统两分”(统一修建圈舍、统一修通水电路、统一技术服务、分户投资建设、分户经营管理),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目前,畜牧业产值在全省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超过1/3。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在积极发展烤烟、油菜等传统经济作物的同时,重点发展马铃薯、辣椒、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形成了一批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四是加快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将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促进生态建设、发展种养业相结合,实施林果、林茶、林竹、林草项目,逐步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目前,全省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的造林任务1587万亩,补助退耕农户生活费4.08亿元,补助农民粮食折合资金42.8亿元。五是努力增加非农收入。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帮助农民就近务工增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村群众旅游业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转移步伐。目前,全省有20多万贫困人口依靠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每年出省务工人员300多万人,有40多个县当年农民务工收入超过全县的财政收入。

三、以提高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努力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我们注重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一是抓好“两基”攻坚。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到2005年底全省可初步实现“普九”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从2000年的35%提高到93.88%,青壮年文盲率由8.4%下降到5%左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辍学现象得到控制。普通高中、高等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成倍增加。二是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增加贫困地区科技示范推广和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努力使每个农户都有掌握一、两门适用技术的劳动力,每个村都有一批科技示范户。此外,我们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通过他们向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开拓市场。三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入乡”工程,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提高广播、电视、通信覆盖率。目前,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2.55%、89.06%,绝大部分村通移动电话。四是大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增加计划生育基础设施投入,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设备,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优先向计划生育户安排基本农田建设、“三小”水利、退耕还林、沼气建设、易地扶贫等项目。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13.06‰下降到2005年的8‰以内。五是积极开展卫生扶贫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努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目前,全省农村部分地区已初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六是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突出抓好农村“三个基本”问题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党政重视,落实责任。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们先后两次在省委全会上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相继出台了2个决定和1个意见。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坚持联系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县领导同志坚持联系贫困村;省直机关坚持由厅级干部带队,分别到重点县驻乡开展党建扶贫,地县也坚持组织扶贫工作队到贫困乡村帮扶;同时,广泛动员组织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

二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贫困程度的不同,我们将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和村分为一、二、三类,以贫困乡(镇)村为重点,实施“百乡千村”工程,着重对最贫困的100个一类乡镇进行倾斜扶持,每年对1000个左右最贫困的一类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并有计划地将工作重点逐步向二、三类乡(镇)村转移。有针对性地采取扶贫措施,对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扶持和自身努力能够摆脱贫困的,采取开发式扶贫的方式进行帮扶;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采取自愿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解决温饱;对全省近百万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特困人口,由财政安排专款实施长期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

三是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我们逐渐加大对扶贫开发和农业农村工作的投入力度。同时,针对农业资金部门切块、专项“戴帽”较多、投入分散的状况,以“百乡千村”工程为平台,强调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扶贫和涉农资金以县为单位尽可能整合、打捆使用,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合力。

四是农户参与,自我管理。我们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实施整村推进中,充分尊重群众对扶贫项目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推广参与式扶贫,确立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贫困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让项目受益群众全程参与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监督和管理,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责任意识、民主监督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

(黄 瑶 作者: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

来源: 求是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