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2月13日电(记者梅永存、涂洪长)世代居住在山沟里的闽南西坑村人,当初住进别墅时或许没想到今日的麻烦,而当地决策者更想不到这竟会给村民们心里添堵。西坑村的尴尬境遇再次提醒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重在发展生产,切忌大干快上式的“刮风”运动!
当年在“建新村、奔小康”的热潮中,闽南不少地方刮起了大兴土木的拆建风,一些乡镇盲目以西坑村别墅群为样本,“号召”村民贷款建房,搞“一刀切”的标准化新村建设,终因财力不济造成部分“烂尾村”,农民既丢了安身之所,又平添新债,苦不堪言。
记者近日在采访时了解到,一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上马“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有些指标定得相当高。新农村建设应该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条件,决策者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树一个典型,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靠举债建不成新农村,让老百姓过不了安生日子的工程也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简单理解为在农村盖新楼、起新房。各地在新村建设中应以科学引导为主,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替农民规划不切实际的村居蓝图。一切拆建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否则只能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