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新华社评论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村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改革和创新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各地要在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证。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着力构建平等和谐、良性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加强资金协调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工程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
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改革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加快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的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逐步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通盘筹划部署,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细化发展目标,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注意抓好试点,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
加快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广泛发动群众,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对乡村进行帮扶,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城市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
努力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干部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