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春节,广西省农民过得特别的“旺”。2005年,大家手上的票子多了不少。这一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90元,比上一年增加近200元。
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十五”期间我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我区理清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质量标准,使农业这一古老产业在八桂大地焕发出新的姿彩。
据初步预计,200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九五”期末增加601亿元,年均增长6.1%,增长速度不仅高于“九五”时期,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增加值比“九五”期末增加355亿元,年均增长5.3%,在全国排位由“九五”期末的第12位,前移到1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九五”期末增加625.5元,年均增长5.6%,高于“九五”时期5.2%的年均增幅。
成绩的得来得益于我区广大农民观念的更新,发展新理念的建立。“十五”期间,我区农业部门着眼于在大市场中发展农业经济,引导广大农民用新理念做大、做强全区农业经济。
强化龙头带动理念,努力打造百强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各地在项目、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倾斜扶持。仅2005年一年,全区重点扶持了42个产业化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2亿元,新增订单6万多户,支付农户收购款增加11亿元,仅此一项,每家农户平均农产品销售收入即新增1.8万元。与此同时,我区还扶持、培育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据不完全统计牞至2005年年底,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2000多个。灵山县文利奶水牛养殖协会、合浦县常乐农产品流通协会、富川县白牛村水果协会、容县黎村家禽协会、全州县天福联妇女葡萄协会等一批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贴心会”。
强化科技兴农理念,大力推广新技术。“十五”期间,“三免”技术在我区得到广泛推广普及,“三田”建设进展迅猛,生态富民小康“十百千万”工程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和农业科技教育稳步推进。如今,广西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轻松过完农忙季”,科技耕作,科技种养成了农民们在田头地角、村头巷尾谈论的热门话题。
强化质量强农、生态农业理念,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认证快速推进。新世纪头五年,一个遍布全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初步建立,我区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原产地保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一个个新颖词汇成为果农们、菜农们嘴里不断蹦出的常用语。
强化开放促农理念,农业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与浙江省联手发展缫丝、花卉产业,与菲律宾共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到柬埔寨建设沼气示范项目,奔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大搞项目洽谈和商品展示……广西农民们在今天的开放时代热情投入,竞显风流。
新理念拓出一个个喜人的硕果:“十五”期间,我区几大“主打”农业产业的良种化种植得到大幅度提高,优质稻、高糖高产糖料蔗、优质水果、桑蚕良种等的推广普及率都过九成甚至百分之百;糖、蚕、果、菜、菌、药等特色产业在八桂田野迅猛发展,成为了超十亿甚至超百亿的优势产业,广西成为全国的“糖大哥”、“蚕老大”;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桂中、桂西南、桂北、桂西等一个个地理名称,在走南闯北的农产品购销商眼里,如今成为了糖区、蚕乡、菜园子等的代名词;“三免”、“三避”等农业新技术在我区迅速普及,“摆一摆(播种),盖一盖(盖上稻草),捡一捡(收获),一亩就可增收500至1000元!”农民兄弟们对新技术啧啧称奇,水稻免耕技术在我区创下了推广速度最快、实施面积最大、农民参与程度最高、技术创新最多、综合效益最好五个“全国之最”;全区300多万户农户冲破小农经济的樊篱,登上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一艘艘大船驶入市场经济的汪洋,户均增收1300多元……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为了开好局、起好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把信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强化支农政策,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大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如今,这些又成为了广西广大农民在新一年的新追求。(作者 宋春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