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着力构建的就业援助体系,已经逐步从市区延伸到郊县、农村。最新数据显示,在2005年上海约60万新增岗位中,非农就业者即“不以农业为工作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5.2万人。
家住长兴岛先丰村的黄英由于所在工厂倒闭,长期失业在家。家里上有老人,下有一对还在念书的双胞胎儿子,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在果园打工的丈夫的一份微薄收入支撑。几天前,村里的就业援助员成洪英敲开黄英的家门,给她推荐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得到了新工作,家庭的经济压力减轻不少,黄英的心情格外畅快。
成洪英是工作在上海郊县各村委会1956名就业援助员中的一员。如今,这些就业援助员活跃在市郊,帮助不再种田的那些农村富余劳动力捧得新“饭碗”。
自2004年年底以来,上海的公共就业服务开始向郊县“覆盖”。一方面,就业援助员队伍开始朝农村扩展,各村委会纷纷“配备”,援助员们充分利用贴近农民、熟悉情况的优势,走遍农户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援助,推荐上岗。另一方面,全市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与市、区、县级就业服务机构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2005年,上海约60万新增岗位中,非农就业者达15.2万人。
为完善促进农村就业的机制,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还探索推出“两个相同”措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给予和城镇失业、协保人员同等的待遇。对需要非农就业的,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开业指导以及开业贷款担保、贴息等服务;对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此外,企业招用上海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可视为招用失业、协保人员,按照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记者高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