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如何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差距?在10月25日开班的全市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骨干培训班上,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燕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杨燕绥教授表示,收入分配是人际和谐的核心。收入分配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和谐。收入分配包括3个环节,分别为初级分配、再分配、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对于在分配领域产生的差距,杨燕绥提供了两组不同的数字。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0493元、3255元,实际增长9.6%、6.2%。但城乡、行业之间的差距仍在拉大,反映社会公平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警戒线。相关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发展到1000至3000美元时,可能会出现贫富加大、两极分化加剧等种种社会经济问题。而我国在2003年人均GDP就突破了1000美元,去年达到了1700美元。
如何逐步消除分配中的不和谐音符?杨燕绥认为,缩小收入差距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靠发展,二靠改革。所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已成当务之急。和谐社会需要就人们的收入建立最高封顶线和最低保障线。目前政府对高收入者监控不足,对低收入者救助不足。据统计,2005年度12家利润超过100亿元的中央企业,其员工平均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至4倍。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成为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一个因素。
杨燕绥认为,当前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比较缺乏。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管理理念不清,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对GDP过于迷信,把大部分财力用于经济建设,公共领域投入不足。经过多年的改革,政府职能已初步完成了从“运动员”角色到“裁判员”角色的转变。今后,政府要立足于“服务型政府”,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发展社会事业和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上来;着力加强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民生、公共产品领域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