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期待分配制度改革的"调高"作为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0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日前,中国政府启动了一场影响广泛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目前的方案来看,这次改革包括5000万离退休人员,30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2400多万低保和优抚对象,600多万公务员及部分军队有关人员,方案将覆盖约1.2亿人。

另据报道,着重研究从体制上、机制上来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上述方案,应该被视为此一议题的重要体现。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表示,这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在“补低、扩中、调高”的策略中进行的。但是在报道中,杨宜勇却只强调“首先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入手,是‘扩中”的措施,而相应地提高低保阶层和各类优抚对象的收入则是‘补低’。”那么,对于那些“肥衙门”和垄断经营的高薪行业,“调高”的举措又在哪里却没有提及?是无意间忽略?还是尚拿不出成熟办法?读者们不得而知。

不难理解,分享改革成果,缩小贫富差距,比较容易做的,是“扩中”和“补低”。毕竟,增加工资和福利是皆大欢喜的好事,没有人会反对。但是,如果把另一群体畸高的收入“调”下来,怕是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了。

不简单在哪里?最大的难,在于隐性化部门利益的尾大不掉。不难想象,假如你是某个部门或单位的领导,如果你不能想办法给本部门增加收益,你这个领导能够坐的稳吗?哪个单位不想着给自己单位多盖几幢楼,多买几辆好车?如果你不能通过各种手段,制定并通过各种法规,来让本部门的权力、利益不断加强,不能通过打打财经制度的“擦边球”而给本机关、本系统多谋福利,你这个领导还是个好领导吗?大家年底评价打分的时候,你能得到高分吗?近年来,审计部门对政府机关的审计结果,总会出现“年年审计年年犯”,正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例证。我们的社会,处在这样一种对“挖墙脚”无能为力的体制结构,“调高”又怎么能不难呢?

客观地说,分配制度改革“补低、扩中、调高”的策略,很系统也很完整,符合我国眼下的社会实际。但是由于“调高”存在着体制、人文环境等现实障碍,策略的完整落实并不容易。搞的不好,很容易形成该“补”、该“扩”的都办了,可是该“调”的却调不下来,三者的平衡关系无法形成,最终形成单纯的“财政买单式”改革,改革方案沦为“跛腿”。因此,只有从体制、机制上弱化谋取部门或单位利益的冲动,堵死灰色收入、潜在利益的漏洞,“调高”才能确有意义,“补低、扩中、调高”的策略才能最终落到实处。(马龙生)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