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差距偏大导致经济失调
● 实现企业现代产权制度转化
● 政府指导下的工资市场定价
● 劳动力市场要建立制衡机制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经济现象,导致宏观经济失调。解决这个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当前和长期的一个战略任务。为此必须进行一系列相应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收入差距偏大以及由此引发的总消费需求不足,有一系列原因。在这些原因中,产生于经济运行本身的一个核心机制是企业古典产权制度下的工资市场定价。
古典产权制度是单一的所有权制度,其特点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其他所有经济权利,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地决定经济过程的决策。早期的产权制度就是这种古典产权制度。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基本上是古典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的决策机制的目标是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劳动力市场上就表现为尽可能地压低工人的工资。在这种古典产权制度的决策机制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两个特点导致了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长期定位在低点上。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第一个特点是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均衡点在劳动力价值线上,它所决定的均衡工资率等于劳动力价值,这决定了劳动者的工资被定位于劳动力价值的水平。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第二个特点是劳动力市场的力量不对称。目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在劳动者和雇主的权益博弈中,一方面,劳动者每一个个体都处于弱势状态,又由于劳动者是分散的,所以劳动者整体也处于弱势地位;而另一方面,相对于单个弱势分散的劳动者,雇主则处于优势状态,具有垄断者的特点。而这种劳动力市场力量不对称的状况,则在这种均衡基础上,致使工资率低于劳动力价值。
在古典产权制度的决策机制下,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两个特点导致了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长期定位于劳动力价值甚至低于劳动力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利润不断高速增长。这样,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人的工资长期处于低位,另一方面,与利润相关的收入处于高水平并持续增长。这就形成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偏大和扩大的现象。同时,这些厂商提供的市场供给与由工资形成的市场需求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形成总消费需求不足,导致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差距偏大和总消费需求不足是同一个机制产生的一对孪生子。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偏大与社会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必须实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实现由企业古典产权制度向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转化。现代产权制度是这样一种产权制度:诸种经济权利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相分离,经济过程的决策不再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地决定,而由一系列经济权利共同决定。建立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厂商的决策权不仅仅集中在生产资料所有权上,而是与劳动者、社会、政府和知识共同参与企业决策,厂商的决策权由诸多力量共同掌握,这样就可以从内在机制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偏大以及总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第二,实行政府指导下的工资市场定价,制定工资增长指导线。政府可以采取确定工资增长指导线的方式,以国民收入增长率和企业利润增长率为指数,确定工资增长率,保证工资增长率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和企业利润增长率。
第三,在劳动力市场中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建立制衡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上应该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建立制衡机制,改变劳动者分散的弱势状态,使劳动者和厂商的博弈建立在双方力量基本均衡的基础上,从而使工资的市场定价能够趋于合理化。
总之,解决收入差距偏大的问题,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也是解决收入差距偏大问题的社会基础,只有构建和谐的社会结构才能最终解决收入差距偏大问题。(白暴力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