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居民消费潜力远超消费能力 受制于收入分配格局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8 月 1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人民币(约5296.4亿美元),同比增长29.8%,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7957.4亿美元,增长23.4%,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8亿元人民币(约4556亿美元),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

显然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投资和进出口的增长仍然是主要的,与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比重70%以上的比例相比,消费表现的还是偏低,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消费潜力远远大于消费能力

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中国居民有15.3万亿元的存款在银行放着。“如果把这些钱用于社会消费中,那么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最少是现在的3倍。”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说。

宋国青介绍,虽然居民的收入这两年都有一定增加,但由于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且覆盖面低,使得中国居民对以后的生活有种不安全感。工作是否稳定?能否老有所养?挣的钱能否应付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等开支?这些后顾之忧,使得中国居民即使家庭总收入涨了,人们也不愿增加太多消费。

国家统计局高级经济师姚景源也认为,中国居民的消费潜力很大,而且过去长期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消费潜力。

姚景源说,1998年中国共有1万部手机,当时预计到2000年,中国手机用户为80万。结果到2000年,中国拥有了8700多万部手机,比预计的增加了100倍。在2005年,中国拥有了3.9亿多部手机,大大超过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预计。

目前,中国共有39个工业大类,排名第一的不是钢铁,而是以手机为核心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可见,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的增长是不可预见的。

姚景源建议,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研究人们的消费行为。因为在未来5年,适应消费结构升值的产业,将成为投资新热点。

消费受制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但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削弱了消费增长动力。”太平洋证券研发部研究员徐林认为,虽然中国居民消费潜力很大,但由于目前居民的消费受制于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的增速只会是很温和的徘徊。

徐林介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状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财政收入的迅猛增长挤压了居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另一个是相对增速较慢的居民收入内部还存在分配不均衡。这两个方面直接削弱了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

徐林介绍,1998年以后财政收入以20%的速度持续增加,到2005年,财政收入达31649.29亿元,占GDP比重17.4%。

在政府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企业收入占比稳定在14%左右,也就是说,政府收入快速增长大大挤压了居民收入增速,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持续多年低于GDP增速。

更为重要的是,增速相对较慢的居民收入增速还存在内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程度扩大,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目前占全国40%多一点的城镇人口,获取了全国近70%的收入,而占全国近60%的农村人口仅获取全国30%的收入。另一方面则是,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这种现象压抑了居民消费的欲望,进而阻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徐林说。

太平洋证券研发部研究员姜德增认为,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是收入分配失衡的根源。

姜德增介绍,既有的政府官员考核机制和政绩观,使得政府官员必须靠GDP赢得升迁。然而,作为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消费的投票权主要掌握在居民手中,净出口的投票权主要掌握在国外消费者和国内企业手中,政府想在这两方面产生大的影响较难。但是投资不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引导、拉动、调节GDP的增长,因而政府官员天然地有着参与投资的积极性。

这几年的经济发展表明,房地产业的投资既充当了本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又为政府赢得更高的收入增长提供了可能。目前,地方政府仍然牢牢地掌控着作为房地产业核心要素的土地。政府通过出售土地,直接获得了大笔收入。

“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政府收入的快速增长,却没有相应地提高居民收入。”姜德增说。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又实行了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使得老百姓看病、接受教育、住房由福利性的公费变为了自费。于是出于对医疗、养老、教育等诸多方面支出的考虑,居民强化了储蓄动机,较大程度地减弱了居民的消费动力。

对此,中国社科院易宪容教授表示了相同的观点。易宪容表示,近几年来,财政呈2倍于GDP增速的方式增加,财政有大部分钱投入到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这是老百姓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

增加收入打开国内消费的大门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缩小存在的贫富差距,增加居民收入。

姜德增研究员认为,从中国政府的改革主旨看,其实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还是在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上。

贫富差距不只是中国,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现象,既然贫富差距目前还不可改变,那么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让他们有能力消费,显然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而居民收入的增加也可以将积存的消费潜力转化为消费能力,这是中国急需要做的事情。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想方设法扩大内需,提高国内消费比例,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又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完善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2006年7月1日开始,中国公务员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这是中国第四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前3次分别是在1956年、1985年和1993年,每次都提高了国家财政支付报酬的人员的工资。这次公务员工资改革,适当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加强工资的激励作用。我国公务员队伍60%在县以下基层单位,92%是科级以下人员。新的工资制度还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这对于扶持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提高工资收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近几年来,中央财政较大幅度增加了低保补助,由2000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2亿元,覆盖人数由2000年的400多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200多万人,目前已趋于稳定。中国政府决定,2006年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比2005年要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姜德增介绍,政府只要将财政更多的投入到公共领域,完善各种保障机制,并通过各项政策调整居民与居民、居民与政府间的收入分配格局,就有可能真正调动居民消费热情,提升居民消费潜力,从而促成居民消费更快地增长。从而也就可以改变中国目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来源: 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