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致力构建“纺锤型”收入分配结构
在中国重要煤炭基地山西省,正在实施一项“以矿带村,以煤补农”的惠民政策,内容是引导高收入的煤炭行业和富裕群体“煤矿主”,为当地农村、农民和农业出资修建道路、桥梁、水利等公共设施,或资助农村教育、帮助农村困难群体。
此间专家认为,山西省鼓励富裕群体投资公共建设和帮助困难群体,是在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调整上进行的一种探索。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这表明,中国决心构建经济学上所推崇的‘纺锤型’收入分配结构。”中国知名的政治经济学者、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子标说。
对基层人群、低收入社会成员、困难人群和不发达地区实行分配倾斜,是这次政治局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冯子标解读说,如适当向基层公务员倾斜,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等等。
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仅为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所拥有收入的4.6%。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比1。
收入悬殊在不同行业间表现尤其突出。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人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为50529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6718元,二者相差7.52倍。从2000年到2004年,4年间行业差距又扩大了1.6倍。
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往往选择非均衡发展战略,从而在特定阶段鼓励效率优先。”冯子标说,正因为20年前中国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才很快摆脱了全民贫困的窘境,在本世纪头几年就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
但“天价薪酬”、“垄断行业工资”、“行业隐性福利”等分配不公平现象,也促使少部分社会成员产生心理失衡。待遇的落差诱使中西部大量人才涌入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中西部人才匮乏;少部分人集中了大部分的储蓄,也使中国广大的内陆尤其是农村地区消费不足,影响国内需求稳定增长。
冯子标说,在中国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执政党的政治局会议重点研究分配领域的改革、完善和规范问题,体现了中国高层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