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农地流转信托破解融资难 农企变服务商

2013年12月16日08:5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帝元 农地流转 生物质能源 融资难 信托计划

吃螃蟹者:中信信托

中国首单农地流转信托计划落地宿州,农地经营权受托人中信信托决定将土地增值收益70%分给农民

10月初,埇桥区政府和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信托”)签了一份框架协议;10月10日,中信信托宣布,全国首单农地经营权流转信托计划诞生。

这一项目的信托期限为12年,试点地为安徽宿州埇桥区,可流转面积达5400亩,据中信信托方面透露,远期土地流转项目计划将覆盖25000亩。

土地流转信托,指以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个人将农村土地使用权(包括农用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作为信托财产,集中委托给信托公司经营管理,从而定期获得信托收益。

“土地流转并不是新生事物。”埇桥区现代农办副主任李大务说,“但此前都是把地流转给一些种粮大户或农业企业,流转给金融机构还是头一次。”

埇桥区这5400亩土地在两年前就流转了出去。2011年,沈加亮代表村委会和村里450户农民签了协议,农民们将农地经营权集中委托给村委会。

随后,如同击鼓传花,村委会再委托给镇政府,镇政府委托给区政府,区政府最后委托给帝元农业开发经营,农民们每年每亩地获1000斤麦子的“地租”。

如今,农地的经营权从帝元农业转给了中信信托,相当于换了一个“承包商”。而帝元农业,则从承包土地的企业变身为信托公司的服务商和项目运营商。

沈加亮不懂信托是怎么回事:“老百姓只关心每年的‘地租’能不能准时到账。”

中信信托给了农民们肯定的答复。中信信托将管理的农地经营权设计成信托产品,进行资本化运作,委托帝元农业经营管理。不仅保证每年每亩地1000斤麦子的“地租”,还决定将土地增值收益的70%分给农民。

在帝元农业总经理张启民看来,中信信托的首单农地流转信托,最直接的现实意义,是可破解农企的融资瓶颈。

农企筹钱四处碰壁

农村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银行对农地经营权的抵押、担保不认可,造成农企融资难

12月9日,帝元农业公司温控育苗大棚里一片生机盎然。两个月前,这个农业企业还正在为没钱发愁。

帝元农业成立于2011年12月,注册资本2000万元,是宿州市、埇桥区两级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

张启民介绍,规划中的“帝元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计划投资10.5亿元,流转土地2.6万亩,已经流转的5400亩只是第一期。整个园区设计五大板块,包括粮食丰产工程、规模化养殖、生物质能源等。

按最初设计,帝元农业先打造一个现代农业区示范园平台,再“以商招商”,引入资本,建设后续项目。前期平台搭建得很顺利,但随后的招商工作不如人意。

张启民给新京报记者算了笔账,帝元农业已投入7000万,建了13个大棚,1个智能温室,接下来要搞规模化养殖场、生物质能源等,“资金缺口约3个亿”。

张启民去了“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但都吃闭门羹。张启民提出,以农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业银行答复,“项目不错,但上级银行目前还没有这个政策,如果上级行放宽贷款政策,我们再合作”。

其他几家银行拒绝放贷的理由也基本一致。

“农企的农业用地没有产权证明,因此不能抵押担保,贷不到款。这是全国农企普遍的问题。”埇桥区现代农业办公室主任助理蒋海涛说。

蒋海涛解释,农村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能流转的是经营权,而专业银行机构目前对经营权的抵押、担保并不认可,“因为经营权存在不稳定因素。比如,企业方面经营不善,流转合同终止后,农户将土地收回,而银行则一无所获,因此面临巨大风险。”

宿州市金融办有关人士称,除了银行,商业保险公司也大多不愿涉足这一领域,因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低、赔付较多,财政补贴又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为筹措资金,帝元农业曾召开股东大会,讨论方法,例如引入风险投资,找大企业参股,或者增资扩股,但最后都因投资方担心“风险太大”,而没成功。

张启民十分无奈:农业项目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收益见效慢。“没有5年,不要考虑利润。”

农业企业的经营特质,加上土地经营权无法抵押、担保融资,令帝元农业陷入了无钱可筹的困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