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2012-2020年)

2013年04月22日15:3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综合治理措施 雨水集蓄利用 模式分类 克拉玛依区 生态服务功能 科学发展观 农村饮水安全 吴起县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意义

  第一节 生态环境状况

  我国西部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中部,是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交汇区域,总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71.5%。该区域地势高差变化大,气候条件差异显著。西北部干旱少雨、西南部温湿多雨、青藏高原寒冷少氧。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大,但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生态脆弱区域面积较大。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全区可划分为寒温带湿润地区,中温带亚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暖温带亚湿润、干旱地区,亚热带湿润地区,热带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寒带亚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温带干旱半干旱、湿润亚湿润地区等主要生态地理单元多样。

  第二节 生态功能定位

  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西南丘陵山地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重要水源涵养区。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西部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5.6%,水能资源占全国可开发量的70%左右,为我国水资源和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生物多样性聚集区。西部地区集中分布着许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各类动物特有种占全国的50%~80%。在植物种类中,仅高等植物就有2万种以上,约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70%。青藏高原更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布与形成中心,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优质农林牧产品生产基地。西部地区是优质肉、奶、毛绒、皮革等畜产品的重要供给地,同时也是我国粮食、油料、棉花、糖料、干鲜果品等农林作物的重要产区,在我国特色优势农产品(000061 ,,,)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特色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西部地区分布着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了三江源、青海湖、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渭河、黄河水源补给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等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面积及蓄积量实现双增长,森林覆盖率由10.35%提高到17.05%,森林蓄积量增加了近13亿立方米。退牧还草工程区的草原植被盖度、

  牧草高度和产草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草畜矛盾趋缓。沙化、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三北防护林工程有效保护了西部地区2000万公顷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均呈下降趋势,黄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万平方公里,每年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3.5~4.5亿吨。

  第四节 主要问题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西南地区石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问题突出,西北地区草原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青藏高原地区冰川和湿地面积萎缩、草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问题明显,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严峻。生态环境脆弱降低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加剧了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尽管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工程治理区呈现生态改善的良好势头,但生态环境状况整体恶化的态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

  第五节 重大意义

  编制和实施西部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是统筹各种有利资源,优化整合分散生态项目,切实保护优质生态资源,巩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果的现实需要;是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等“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强综合治理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全国国土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统筹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各类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将重点生态区治理放在突出位置,整合分散项目和资金,提升治理质量。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不同地区自然生态特征出发,注重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科学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采取不同治理模式,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防治并重,合理利用。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坚持防治结合,建管并重,提高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有效合理利用优良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全社会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第三节 规划目标

  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9%,森林蓄积量增加3.3亿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5万平方公里,45.5%的“三化”草地得到治理,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39%,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5%,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达到90%,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水源区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高。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优良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各重点生态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接续主导产业,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重点生态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估系统基本建立。

  到2020年,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重大进展,优质生态资源得到全面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改善,重点治理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西部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基本建立,重点生态地区人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关阅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