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增长较快,农业生产形势向好,工业企业效益改善,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物价上涨较快。2011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6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年同期低2.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0%,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贸易逆差10.2亿美元,为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
(一)消费需求保持稳定,投资增速仍在较高水平,对外贸易出现季度逆差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国内消费需求保持稳定。2011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187元,同比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4.5%,比上季度高3.4个百分点。第一季度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实际同比增长11.6%。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增速快于乡村,增速差距基本保持稳定。第一季度,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万亿元,同比增长16.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674亿元,同比增长15.8%。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较高水平,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3.9万亿元3,同比增长25.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0%。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1.6%、31.3%和26.5%,中部和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0.8%、24.8%和25.6%,第二、三产业投资保持了较高增速。第一季度,城镇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9.1%,比上年同期低11.3个百分点;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95万亿元,同比下降12.7%。
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出现季度逆差。第一季度,进出口总额8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出口3996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进口4007亿美元,同比增长32.6%。进口强劲增长导致出现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2000年以后第三次出现季度逆差,此前两次分别出现在2003年和2004年的第一季度,分别逆差9.7亿美元和86.1亿美元。第一季度贸易逆差是在进、出口双双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且进口增速比出口增速快6.1个百分点。进口增速较快,主要是由于国内需求旺盛及进口价格快速上涨所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欧盟顺差分别为345.5亿美元和294.8亿美元,对韩国、日本和东盟分别逆差177.7亿美元、150亿美元和65.9亿美元。第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3.4亿美元,同比增长29.4%,比上年同期高21.8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598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7万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4万亿元,增长9.1%。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6.2%、48.6%、45.2%。
粮食播种面积略有增加,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据全国7万多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1102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0万公顷。第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142万吨,同比增长1.8%。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继续增加。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4。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7%,比上年同期水平高0.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继续增加。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659亿元,同比增长32%。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企业经营景气指数在连续七个季度攀升后,当季高位下调0.2个百分点至71.1%。市场需求总体平稳,企业产品市场需求指数为63.5%,比上季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订单指数56.9%,比上季下降0.9个百分点,仍徘徊于历史高位,出口订单指数延续上季以来的回落趋势,下降0.8个百分点至51.1%。产成品库存较上季减少,存货指数为49.6%,比上季度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稳定,企业盈利指数为58.2%,比上季度下降2.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
(三)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和世界经济逐渐复苏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在国内投资需求拉动和能源、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多种因素推动下,我国价格总水平自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逐步回升,2010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以来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增大。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扩大。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上个季度继续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各月涨幅分别为4.9%、4.9%和5.4%,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0%,涨幅比上个季度高0.5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个季度高0.6个百分点,上涨有所加快;非食品价格的七个大类中,除交通和通信类同比下降0.1%外,其余六类均呈上涨态势。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5.4%,比上个季度高0.1个百分点;服务价格同比上涨4.2%,比上个季度高1.6个百分点,上涨明显加快。从基期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看,第一季度各月,基期因素分别为4.0%、2.7%和3.4%,平均为3.4%;新涨价因素分别为0.9%、2.2%和2.0%,平均为1.7%。从环比看,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2011年第一季度的平均环比涨幅与历史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CPI和其他各分类指数2011年第一季度的平均环比涨幅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生产价格上涨较快。第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5同比上涨7.1%,比上个季度高1.4个百分点,各月同比涨幅分别为6.6%、7.2%和7.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2%,比上个季度高1.1个百分点,各月涨幅分别为9.7%、10.4%和10.5%。第一季度,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上涨8.7%,比上季度高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涨幅扩大。按商品用途分类看,CGPI中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8.1%和9.8%;按商品基本分类看,CGPI中农产品(18.70,0.00,0.00%)、矿产品、煤油电和加工业产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3%、14.1%、7%和6.4%。第一季度,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同比上涨15.6%,涨幅比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高8.7个百分点,有利于农民增收。
进口价格上涨较快。第一季度各月,进口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11.7%、16.6%和15.5%,平均为14.6%;出口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11.0%、11.4%和7.5%,平均为10.0%。进口价格同比涨幅快速扩大主要是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第一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环比上涨11.8%,同比上涨12.0%。布伦特原油现货当季平均价格环比上涨21.2%,同比上涨37.7%。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现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比上季度上涨6.6%和11.4%,比上年同期上涨33.2%和15.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结合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先后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自2月20日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350元,自4月7日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500元和400元。
专栏 4:大宗商品价格
大宗商品通常指用于生产与消费的大批量买卖的标准化物质商品,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黄金、原油等金融属性和避险保值功能较强的商品;二是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为代表的原材料;三是大豆、糖、小麦、棉花、橡胶等农产品。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大宗商品由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期货市场定价,比如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期货价格就是国际原油价格的重要参照。衡量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代表性指数有路透CRB指数、标普高盛商品指数(S&P GSCI)、IMF商品指数。这类指数通常选取经济敏感商品的期货或现货价格编制,按商品的贸易或产量确定权重并进行动态调整,能比较及时灵敏地反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整体变化。
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因素相当复杂,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实体经济供求因素。由于大宗商品主要是资源性质的非再生能源、原材料,供给缺乏弹性,实体经济增长越强劲,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越大,其价格上涨动力就越强。二是金融因素,即流动性状况、美元汇率变化、投机活跃程度等。一般而言,国际市场流动性越充裕、投机活动越活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越快。此外,由于大宗商品交易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则价格下降,贬值则上升。三是短期冲击因素,如突发事件、气候、地缘政治等也会通过影响预期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短期波动加剧。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主要通过影响进口价格和预期等渠道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大宗商品的进口依存度,二是国内消费品市场的供求状况,三是资源利用效率。从进口依存度看,我国对原油、铁矿石、铜等能源和金属的进口依存度均超过50%,这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生产者价格以及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投入的工业制成品(非食品)价格的影响程度较大;相反,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进口依存度较低,国际大宗商品中粮食的价格波动对国内食品价格的影响相对较小。从国内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看,我国多数工业制成品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最终消费物价的影响一般小于对生产者价格的影响。从资源利用效率看,200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8倍,电力消耗是OECD国家的3.5倍,因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就会大于资源利用水平更好的发达国家。相反,日本资源利用效率高,尽管其大宗能源原材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但进口价格大幅上涨对其国内物价的影响较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较快发展和大宗原材料进口依存度的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国内物价走势的影响逐渐增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先后经历了急剧下跌和较快上涨的大幅波动,从国内PPI、非食品CPI与CRB指数走势看,其变动趋势基本一致。2011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保持复苏态势、主要经济体持续保持宽松政策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下,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明显加快,加剧了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
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既需要通过完善重要能源、原材料储备体系、多方面开拓国际国内资源市场等途径保障供给安全,更需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资源价格改革,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增强抵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能力。
GDP缩减指数继续上升。第一季度,我国GDP为9.6万亿元,实际增长9.7%,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变动率为7.2%,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财政支出增速较高
第一季度累计,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较快增长,全国财政收入2.6万亿元,同比增长33.1%,比上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1.8万亿元,同比增长26%,比上年同期高14.1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8072亿元,收支差额比上年同期增加2775亿元。
从财政收入结构看,第一季度累计税收收入2.34万亿元,同比增长32.4%,比上年同期低3.5个百分点。其中,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23.2%,营业税同比增长26.3%,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21.5%。从支出结构看,各项支出中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32.4亿元,占15.7%;教育支出2593.3亿元,占14.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61.5亿元,占11.4%。从增速看,第一季度增长较快的有: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55.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44.5%。
(五)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
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外汇储备继续增长。其中,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增长25%;全年外汇储备资产增加4696亿美元。2011年第一季度,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下,我国外汇总体保持净流入态势,外汇储备增长较快。截止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0447亿美元,较2010年末增加1974亿美元。在国内外经济基本面以及利差、预期汇兑收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11年未来三个季度,我国仍将保持外汇资金净流入格局。
外债总规模增长较快,短期外债余额占比上升。2010年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8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8.1%,增速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3377亿美元,比上年末上升26.5%;短期外债余额375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44.9%,占外债余额的68.4%,占比较上年末上升8.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