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央行半年内四次加息,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际能源价格高涨,输入型通胀压力导致国内通胀预期较强,3月份CPI预计可能“破5”,因此加息剑指通胀,然而在笔者看来,央行超出预期的加息动作恐怕不仅仅是对抗通胀那么简单。扭转“负利率”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以及资源错配才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根本着眼点。
“负利率”并非中国独有,全球范围内的“负利率”现状正在对后危机时代的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什么是负利率?事实上负利率并不是一个新名词。货币代表人物费雪在解释“吉布森反论”的时候,首次区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经过物价水平调整之后的利率,而负利率是指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负利率对货币循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曾将货币循环分为产业循环和金融循环。货币的产业循环是指为了支撑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流动而投入使用的货币量。货币的金融循环是指用于资产运作的货币量。显然,从需求角度出发,“流动性过剩”对应的不是在实体经济运行中流通的流量货币过多,而是存在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虚拟经济内部,与实体经济活动不相关,没有直接作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存量货币过多。这其中,货币循环之所以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是实体经济的产业利润回报过低,而另外一个就是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所导致的资金使用成本过低,低利率水平就会弱化成本约束效力,利率敏感性非常小,甚至为零。
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近些年,我国的储蓄率持续上升,由2002年的40.4%迅速提高为2008年的51.4%,2009年尽管略有下降,但也达到49%,占2009年全球储蓄的28%,居于世界首位,“负利率”直接侵蚀的就是居民的真实财富。在“负利率”情况下,居民的储蓄行为不但无法获得收益,还将遭受损失。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会形成对房地产和股市等具有财富效应投资品的追逐,即负利率会激化财富效应的显现,进而推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飙升,这就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当前的真实状况。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负利率时期,但这次确实全球范围内的。在一项经济学家针对25个新兴经济国家的跟踪调查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利率为负值,鉴于通货膨胀的预期不稳定性,使得价格上涨趋势愈发强烈。
依然极度宽松的全球货币政策推动全球流动性周期继续高涨。如果从2.5%的加权全球名义政策利率中扣除通胀率,从而得出实际政策利率,那么情况就会更加明朗。以CPI指数衡量,仍以GDP进行加权,目前全球通胀率略高于3%,这意味着全球实际政策利率是负值,约为-0.6%左右,全球都处于一个“负利率时代”,“负利率时代”将严重侵蚀货币购买力,意味着对消费者课税。
因此,央行出其不意的加息是早有准备,其根本的意图就是通过价格工具杠杆来改变当前中国持续一年半时间的“负利率”状态。持续的储蓄负利率和通胀预期以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获取更高收益,把大量本存于银行的储蓄资金抽逃出来,出现了所谓的“储蓄搬家”并沉淀于房地产市场。2011年3月,我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较上月上涨0.59%,其中82个城市价格环比继续上涨,2个城市与上月持平,16个城市环比下跌。房价依然坚挺,上涨势头依然故我的根本原因就是大量长期体外循环,并寻求资本回报资金的直接推动。
当前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然而加息之后,“负利率”状况并未有根本改善,甚至还呈现扩大趋势。拿具体数据而言,2月份的CPI是4.9%,同期的名义利率为3%,实际利率是-1.9%。如果3月份CPI升至5.2%,目前加息后的名义利率是3.25%,实际利率是-1.95%,“负利率”状况没有有效缓解。
从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看,去年以来,央行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率已升至历史新高,然而,只提高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并不能发挥资金价格的信号作用,反而会将资金驱动到资产回报率高的房地产领域等虚拟经济当中,从而扭曲了资源配置。因此持续的加息周期开始,更实际的意义在于有效消除民众通胀预期,保护民众财富不受负利率的实际侵蚀,改变百姓“不舒服”的状态。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要向内需转型,需要的是保障居民的真实购买力和稳定的消费预期,金融调控从属于经济转型,未来货币工具的选择将更加关注利率在引导流动性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中国“负利率”的格局将由此发生真正的改变。(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