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三)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我国主要的跨境资金流动形式(见图2-8)。截止2009年末,来华直接投资占我国对外金融负债的61%,对外直接投资占我国对外金融资产的7%,分别较2004年末上升4和1个百分点(见图2-9)。
1.来华直接投资(FDI)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资方式以现汇为主,结汇倾向较为明显。外汇局直接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显示,2003-2010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中现汇出资占比平均为79%,现汇出资办理外汇资本金结汇的占比平均为77%。
来华直接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与房地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外资流入增速较快。据商务部统计,从2001年至2010年,制造业的来华直接投资占外资流入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10年略有下降至47%;房地产业的来华直接投资占外资流入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0%以上,2006以后占比逐步提高,2010年达到23%(图 2-10),其投资以现汇为主并基本结成人民币使用。外资流入对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影响需密切关注。
来华直接投资的来源地中港澳台地区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占比较大(见图2-11)。2001-2010年,港澳台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总量的比例平均为42%,2005年以来该项占比上升较快,2010年达到60%,较2005年上升31个百分点;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总量的比例平均为13%,与前者合计占每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一半多。这些地区的来华直接投资中,有一些具有返程投资性质(即外方实际控制人为境内机构或个人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为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现汇出资和结汇倾向均较为明显。
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金流出基本平稳,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见图2-12)。2001-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的直接投资项下流出(包括企业清算、减资、归还外方投资和外方转股等形式)合计1103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10%。尤其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流出增长比较平稳,在2009年经历较快增长后,2010年流出量又有较大回落。
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增长由快转稳,积累了大量未分配利润和已分配未汇出利润。在国内经济增长前景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外商来华投资获得稳定且丰厚的收益。2001-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利润汇出2617亿美元,占来华直接投资存量的22%,年均增长30%。其中,2002-2007年年均增长36%,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2010年转为年均增长6%,利润汇出增长势头放缓。另据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显示,2009年末,外商投资企业外方留存利润为17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这显示外国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动荡中,仍继续看好中国市场前景。
2.对外直接投资(ODI)
在过去十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投资中现汇出资和购汇比例上升较快。2001-2010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现汇出资的比例平均为55%,2010年为64%,较2007年的低点高24个百分点。同期,现汇出资中的购汇比例平均为51%,2010年为62%,较2006年的低点高30个百分点。这反映了我改革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成果。
价格因素制约了对外直接投资分流外汇的效果。尽管随着汇兑限制的放松,近年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用汇和购汇规模均出现了较大增长。但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本外币负利差情况下,境内投资主体现汇出资的一半左右仍使用境内外外汇贷款。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0年末,境内银行对境外贷款余额1175亿美元,其中就包括了部分此类投资用汇。而境内外汇贷款的资金来源又主要是银行减少其他形式的境外资产运用或从央行获得外汇流动性(详见下文“银行部门”的分析)。此外,一些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返程投资或者空壳公司性质,随后会带来更多资金以借款或者直接投资的形式流入。
(四)证券投资
尽管近年来证券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有所扩大,但我国对于证券投资的开放依然较为审慎,开放程度总体有限。这里主要分析我国的股权证券投资,包括合格境内外机构投资者渠道和境外上市募股。其他形式的证券投资在下文外债和银行部门部分分析。
1.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项下资金流动状况
2002年,我国推出QFII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专业投资机构经核准投资中国境内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此后,QFII项下资金流入快速增长。截止2010年底,外汇局共批准97家QFII机构共计197亿美元的境内证券投资额度。同期,QFII机构累计汇入投资资金184亿美元,累计汇出资金(均为收益,无投资本金的汇出)30亿美元,累计净汇入资金154亿美元(见图2-13)。受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年至2008年间,国际金融市场普遍面临信心及流动性不足的困难,国际投资者放慢了申请QFII资格及汇入资金的节奏,QFII项下资金流入规模也有短暂的下滑。但在此期间,QFII机构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仍然保持着平均70%以上的持仓量,无清算及汇出投资本金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
2.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项下资金流动状况
2006年,我国推出QDII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专业投资机构经核准投资中国境外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此后,QDII项下资金流出规模逐年扩大且基本呈净流出状态(见图2-14)。截止2010年底,外汇局共批准88家QDII机构境外证券投资额度共计684亿美元,QDII项下累计汇出资金787亿美元,累计汇入资金502亿美元(含投资本金及收益),累计净汇出资金285亿美元。
3.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募集资金状况
从1993年青岛啤酒公司第一家到中国香港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以来,境内企业经批准到直接境外上市筹资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实际上市主体不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分为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两种类型。直接上市是指境内企业直接在境外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地虽在境外,但该企业注册在境内,上市主体是境内居民,统称H股公司(如中石油、农行等)。间接上市则是指境内企业不以本企业名义直接在境外上市,而是先在境外注册设立一个壳公司,通过股权或协议控制关系将境内资产注入壳公司,由壳公司在境外上市融资,上市主体是境外注册的壳公司,是境外公司,也称红筹公司(如中国移动、新浪等)。红筹公司的境外筹资以返程投资和境外借款等形式反映在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项下,现阶段证券项下的境外筹资统计仅指H股上市公司的境外筹资。
据证监会和外汇局统计,2003-2010年间,境内企业共在H股市场融资1422亿美元,其中实际调回1118亿美元,结汇986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3.7%)(见图2-15)。2010年,H股上市企业通过首发和增发、配股等再筹资形式共募集资金358亿美元,其中实际调回209亿美元,结汇252亿美元(相当于当期外汇储备增量的5.4%)。
专栏3:
跨境资金流动与中国股票市场
除B股和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渠道,我国对于外资进入境内股票市场有严格的限制。外汇查处工作中,有发现企业、个人外汇资金结汇后违规投向股市的情况。2010年外汇局打击“热钱”专项行动中查处并通报了几家企业的违规行为,包括外资资本金结汇后违规流入股市、以虚假购销合同方式获得资金后投入股市等。但从检查情况来看,这并不是普遍现象。
跨境资金持续大量净流入,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境内人民币流动性,从而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但影响我国股市发展的因素较多,跨境资金流动主导境内股市运行的观点缺乏数据支持。例如,2007年10月起,上证综指从6000点的高位一路下滑到2008年9月后的2000点以下,而在此期间我国外汇净流入达到最高峰(同期,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了外资流出,股市与汇市同时下跌的现象)。再如,2010年国内股市下跌14%,在全球股票市场中的表现倒数第三,但当年人民币升值3%,外汇储备增量创历史次高水平(见图C3-1)。此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在汇差利差因素驱动下,我国企业大量出口预收、进口延付。危机发生后,企业转而集中还贷,短债余额急剧减少,但我国并未发生外债违约,这表明贸易信贷资金大都进入了生产领域。
(五)外债
我国对外债实行总量管理,同时严格限制外债资金结汇。截至2010年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不含港澳台地区)为5464亿美元,比2001年末增长3431亿美元,比2009年末增长1178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为1770亿美元,占32%;短期外债为3694亿美元,占68%;登记外债3265亿美元,贸易信贷2199亿美元。
2001年以来,我国外债规模快速增长(见图2-16)。这主要反映了,随着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项下融资增加,同时由于本外币利差和升值预期的存在,推动了境内主体负债外币化的操作。但因为外债增长慢于同期GDP和出口增长,负债率(外债余额/GDP)、债务率(外债余额/货物和服务贸易收入)总体趋降。2009年底,我国负债率和债务率分别为8.6%和32.2%,分别较2001年下降了6.7和35.7个百分点。
我国对外债务短期化的特征日益明显(见图2-17)。2001-2010年9月末,短期外债增长贡献了外债增长的83%。截止2010年9月末,短期外债占比较2001年末上升27个百分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短期外债有所波动,但并未引发债务危机。除因为我国绝大多数偿债指标处于安全范围外(见表2-1),还在于中国特殊的债务结构。由于中国对登记外债实行规模控制,而贸易信贷受限较少,后者成为境内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手段。2001-2010年9月末,贸易信贷增长贡献了短期外债增量的58%,2010年9月末贸易信贷占到短债余额的60%。而贸易信贷项下融资活动多为进口延付(详见专栏4的分析),主要与生产经营有关而非单纯投机,因此避免了因外汇流动性枯竭引发的债务危机。
中外资金融机构是我国对外借债的主力。2010年9月末金融机构外债余额占登记外债余额的55%,较2001年末上升9个百分点。在2007和2008年银行短期外债指标连续压缩的情况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从2001年末的677.3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末的1324.2亿美元,年均增长8.7%,较登记外债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中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年均增长8.0%,外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年均增长10.7%。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以后,外汇局不再对90天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与贸易有关的短期外债占短期外债的比重从8%上升到60%,境外拆借等短期信贷资金占比则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