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2010年10月26日10:2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道路 运输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 纲要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主要体现在:保增长、保稳定仍然是基础,转方式、调结构将成为主线,扩内需、惠民生成为新的发展主题。

(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重化工业特征依然突出,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对道路运输的需求将保持旺盛的态势。同时,“汽车社会”和“机动化”特征更加凸显,汽车后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更加迫切。此外,我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形势仍较严峻,道路运输业维护公共安全的责任更加突出。

与此相适应,道路运输业应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一方面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继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确保运输生产力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快提升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相关辅助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不成为新的“瓶颈”;再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复杂的安全维稳形势,确保重点物资、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重点时段客货运输的安全、平稳、顺畅。

(二)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

国际上,金融危机将刺激全球经济增长方式作出重大调整。国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更为迫切,“十二五”期必须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结构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将从产业结构调整转向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加速产业轻型化、产品轻质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社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大,民生优先、民富为本将成为新的战略着力点,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有望快速增长,出行需求将由大众化向生活化转变。

与此相适应,道路运输业必须着力于推进转型与升级。切实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特别是高品质运输服务需求,切实增强运输服务保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运输效率高、通达度深的客货运输组织形式,推进传统产业形态的改造。

(三)进一步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力度,要求加快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进程

“十二五”期将是我国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道路运输是联系城乡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密切城乡沟通、促进产业协同、改善农村出行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相适应,道路运输行业必须抓住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逐步理顺的重大机遇,着力解决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完善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道路运输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努力实现农用物资、农副产品的便利高效运输,以道路运输发展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四)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加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现代交通运输业必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任务。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将为道路运输业延伸覆盖面、拓展新领域、加快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提供新的外部条件和发展动力。同时,各种运输方式竞相加快发展,一定程度使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铁路快速客运系统的高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对公路干线客运产生巨大影响,道路客运业实施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迫在眉睫。

与此相适应,道路运输业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优化运网布局和结构,加强站场设施建设,发展先进的运输车辆及装备,提升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对接现代物流的政策标准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从业队伍。实施与铁路快客系统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突出自身比较优势的客运服务。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延伸服务领域,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切实增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目前全国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道路运输工作的职责范围、行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承担物流市场有关管理、强化源头治超、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等新增职能有待在积极探索中全面正确地履行。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构建统一、精简、高效的行业管理组织体系。

与此同时,道路运输行业还要积极应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影响,进一步转变行业管理的工作重心和职能手段,切实改进管理方法,从重许可向许可准入与动态管控并举转移,从重处罚向处罚教育与政策引导并举转移,从重监管向市场监管与服务公众并举转移;积极推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向行政机构转化,适应公共财政及公务员管理的新形势,不断创新机构、人员、财政等管理制度。

(六)应对气候变化、深化节能减排,要求大力推进以低碳为特征的道路运输业发展

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重大战略以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我国已确立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

道路运输业所消耗的成品油占全国成品油消耗总量的30%左右,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建设低碳道路运输体系,不仅要继续在全行业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深度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还应结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要求,鼓励新能源汽车的运用,倡导理性的运输消费。要把低碳发展作为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新起点,两型行业建设的新抓手,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三、“十二五”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个服务”为宗旨,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为中心任务,按照“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支撑综合运输体系、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坚持快速、高效、安全、绿色发展方针,立足理念、政策、体制机制、技术的全面创新,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构建一个能力充分、品质优良、组织高效、安全环保的道路运输服务系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举,强调质量优先。既要保持道路运输生产能力的持续较快增长,满足“量”的基本需求,又要突出质量和安全,着力优化结构,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坚持全面创新与重点突破并举,力求重点突破。既要立足全面创新,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更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组织一系列试点和示范,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确保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坚持生产发展与节能减排并举,突出环保为重。在稳步扩大运能规模的同时,切实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增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并举,强化政府引导。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根据当前道路运输市场体系不尽完善的突出矛盾,更加突出政府在政策引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自我发展与协同发展并举,注重衔接协调。既要不断促进道路运输业自身加快发展,又要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与良性互动,找准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着力点。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城乡一体、衔接有序的道路客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组织集约、运营规范的道路货运服务体系初具形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道路客货运枢纽站场体系初步建立,品牌连锁、诚信经营的运输辅助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道路运输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法规政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新的提高。现代道路运输业全面加快发展,能够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可靠、更绿色的道路运输服务。

——更安全

“十二五”期末,全国基本建成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系统,城际客运和旅游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应急保障车队车辆的GPS安装率达到100%,重载普通货物运输车辆GPS安装率达到50%。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源头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达到100%,货运源头治超体系覆盖率达到95%。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全面建立。道路运输营运车辆万车事故件数年均下降3%,万车公里死亡率下降10%。覆盖全国的道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建成功能完备、信息互通的应急指挥平台和统一指挥、专兼结合、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队伍。

——更高效

到2015年,道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375亿人、20800亿人公里、300亿吨、58400亿吨公里。假日旅客运输汽车客运站滞留、重点物资运输不畅的现象基本消除。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建成率分别达到50%、40%。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以及重型、专用、厢式货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40%、25%、20%和25%。客运班车、营运货车实载率分别达到56%和55%。道路运输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下降到20%。甩挂运输的拖挂比达到1:2,甩挂运输周转量在干线运输中的比例达到10%以上。

——更便捷

“十二五”期末,全国100公里以内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50%以上,农村客运公交化率达到70%以上。乡镇通班车率达到99%,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0%。与其他运输方式主动对接的道路客运网络全面形成,涵盖联网售票、联程售票等在内的出行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满足居民个性化出行需求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覆盖面广、反应及时的维修救援网络,以及区域性汽车租赁网络。

——更可靠

旅客班线运输正点率全面提高。满足现代物流需求的公路快速货运限时到达更有保障,平均货损货差率进一步降低。建立与国际维修模式相适应的维修质量保证体系,车辆维修返工率下降至3%以下。数据齐备、信息共享、标准规范的全国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基本建成,行业“诚信经营”理念全面增强,客货运输、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机动车租赁服务、城市出租车的社会投诉率显著下降。

——更绿色

道路运输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降低。与2005年相比,营运客、货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3%和12%、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5%和30%,噪音污染程度全面降低。新能源车型、节能环保车型得到进一步推广,实现100%的营运客货车辆达到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各项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节能驾驶培训全面普及。

专栏2:“十二五”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

2009

2015

属性

更安全

营运车辆万车事故件数年均下降(%

3%

约束性指标

营运车辆万车公里死亡率下降(%

15%

约束性指标

公路货运源头治超体系覆盖率(%

95%

约束性指标

营运车辆GPS安装率(%

6.2%

40%

约束性指标

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

70.5%

100%

约束性指标

更高效

客运量(亿人)

278

375

预期性指标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13451

20800

预期性指标

货运量(亿吨)

210

300

预期性指标

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36384

58400

预期性指标

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场建成率(%

50%

约束性指标

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成率(%

40%

约束性指标

甩挂运输拖挂比(比例)

11.2

12

预期性指标

客运班车实载率(%

47.5%*

56%

预期性指标

营运货车实载率(%

50%*

55%

预期性指标

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

27.7%

40%

预期性指标

重型货车所占比重(%

17.9%*

25%

预期性指标

专用货车所占比重(%

5.2%

20%

预期性指标

厢式货车所占比重(%

19.1%

25%

预期性指标

更便捷

乡镇通班车率(%

97.7%

99%

约束性指标

建制村通班车率(%

88.5%

90%

约束性指标

城际客运联网售票覆盖率(%

90%

预期性指标

维修救援平均响应时间(小时)

2.5

约束性指标

更可靠

质量信誉考核AAA以上企业所占比重(%

30%

约束性指标

旅客班线运输正点率(%

95%

约束性指标

车辆维修返工率(%

3%

约束性指标

更清洁

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限值达标率(%

100%

约束性指标

营运客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

3%

约束性指标

营运客车单位运输周转量污染物排放量降低(%

15%

约束性指标

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

12%

约束性指标

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污染物排放量降低(%

20%

约束性指标

*2008年数据。

说明:依据规划实施的主体不同,指标划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两类:

1)预期性指标。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利用政策引导,期望市场所能实现的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主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2)约束性指标。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责任的指标。涉及公共服务和公众利益领域,如安全、环保、诚信服务等,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四、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1、统筹区域与城乡客运资源配置,促进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统筹协调发展。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服务功能,加强城乡公共客运的服务衔接。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广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城乡结合部要加强城乡客运资源的统筹配置,鼓励多种模式统一线路经营主体。组织开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逐步统一城乡公交客运在票价、税费、补贴、通行等方面的政策。加快发展适合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

加快完善农村客运网络。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线网布局。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客运线路服务质量招投标中增加对农村冷线的捆绑搭配。适度扩大农村客运经营自主权,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班线,可采取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灵活运输组织方式,探索开行隔日班、周班、节日或赶集班等固定或者非固定的班次。稳步推广农村客运的片区经营模式,将企业经营范围由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实行公司化经营。

稳步推进城际间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支持条件适宜的地区打破区域或城市行政隔阂,鼓励开通城际或区间公交化班线,有效覆盖沿途乡镇,逐步实现客运线网的跨市、跨区融合。适当下放城际线路的管理权限。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城际公交协调机制,统筹建设城际、区间专用候车亭和招呼站,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统一的客服标准和运行监管机制。支持并规范引导城乡客运经营者在节假日、春运等高峰时段跨市、跨区域的互助合作或运力调剂。

2、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互动,实现优势互补

推行与其他客运方式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应对综合运输体系中其他客运方式加快发展的挑战,不断优化线网布局,合理控制新增一类客运班线。对年平均实载率低于70%的县际以上客运班线不得新增运力,对与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平行的客运班线不得新增运力。引导道路客运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稳步拓展短途、多样化与个性化客运市场,优化中长途客运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精品班线、机场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等运输效率高、通达度深的特色客运业务,进一步丰富道路客运服务品种,形成与铁路快客系统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服务衔接。强化道路客运衔接铁路、机场等枢纽、港站的集疏运功能,加快完善道路旅客集疏运服务网络,科学安排班次密度。促进道路班线客运与铁路、民航、城市公共交通等客运方式的有效对接,积极发展旅客联程运输。

(三)大力促进道路货运与物流的融合

1、创新道路货运发展模式,提高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

大力发展新型货运组织方式。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运输、鲜活农产品及高附加值货物等的直达运输,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定班定线的货物运输、厢式运输和汽车列车运输、集装箱运输、保鲜或冷链运输。支持零担、快运、货运代理、城市配送以及利用班线客运为依托的小件快运等经营业务的网络延展。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企业转型,建立全程性、无缝性、连续性运输经营组织和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甩挂运输企业,探索甩挂运输运营组织模式,进一步完善促进甩挂运输全面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

加快优化货运车型结构。按照现代物流运作要求,积极推进货运车辆的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逐步淘汰敞式货运车辆。建立健全推荐车型制度,促进车型标准化。

2、着力培育重点货运物流企业,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大力培育龙头和骨干货运企业。从市场进入、车辆更新、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运作的现代道路货运企业。“十二五”末,全国道路货物运输业户中,拥有100辆以上货车的货运企业所占比例达到1%。加快引导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市场组织和资源整合功能,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拓展经营规模和网络,进一步做大做强。

促进货运企业向物流服务商转型。在全国开展重点道路货运企业物流转型培育工程,立足市场细分,引导不同类型的道路货运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手段,为用户提供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促进货运企业加强与生产、商贸企业的合作与联盟,拓展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集成等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引导和规范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等运输组织主体的发展,鼓励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加快推进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服务发展。

(三)加快公路客货运枢纽站场建设

1、加快城乡公路客运站场建设,提高便捷化服务水平

加快公路客运枢纽站场建设。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场建设,推动区域性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和建设,初步形成与城镇布局相协调、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的公路客运枢纽站场系统。重点建设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效果的综合客运枢纽。加快城市出租汽车停靠站和服务区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加大农村客运站场投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重点镇等级客运站建设,切实加快行政村招呼站、候车亭建设步伐。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强化农村客运站点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以及用地的一并征用。探索建立农村客运站管养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客运站特别是简易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建成后的日常养护管理问题。促进农村客运与其他客运系统在站点功能和布局上的衔接。

2、健全公路货运枢纽节点体系,提升物流组织能力

优化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布局。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促进其与政府规划的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的有效对接。“十二五”期间,在全国所有百亿元专业市场,国家、省级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国家一类口岸都建成1-2个与之相配套的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加大内陆边境口岸物流园区及口岸管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整体通行能力和运输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地区货运站场建设,完善县(市)、乡(镇)、村三级物流节点网络。

完善公路货运枢纽站场服务功能。加大对货运枢纽站场改造为物流园区的建设项目以及甩挂运输等专业化作业场站的投资补助力度,鼓励公路货运站场经营主体积极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保税等服务,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运输组织及仓储管理技术,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全国二级及以上公路货运站场的升级改造。

(四)着力提升运输辅助业服务水平

1、推进维修连锁经营,完善维修救援网络

大力推进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大力倡导机动车维修企业的加盟连锁经营,树立维修品牌,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企业依托品牌优势积极拓展电话咨询、维修、检测、救援等全方位服务。“十二五”期末,在全国培育形成5~10个全国性的机动车维修品牌企业和若干个区域性机动车维修品牌企业。探索建立机动车维修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制度,对维修企业使用配件进行全程跟踪管理,确保机动车维修质量。

大力推进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规划建设全国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完善区域性救援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救援响应速度,东部地区1小时内实现救援,中部地区1.5个小时内实现救援,西部地区2.5个小时内实现救援。

2、开展素质教育工程,提升驾驶员培训质量

大力推进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严格执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继续推进驾驶员计时制培训,强化对安全行车、文明行车和节能技术操作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学员的驾驶技能和驾驶道德操守。加强营运驾驶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在全国推进营运驾驶员诚信考核,对营运驾驶员的安全生产、遵守法规和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着力强化驾驶员培训机构的管理。建立驾驶员培训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完善检查手段,强化监督和管理。推进驾驶员培训机构以及教练员质量信誉考核制度,推进教练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教练员持证上岗比例达到100%,探索建立机动车培训机构资质管理制度。鼓励培训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培训和远程教学,丰富培训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3、完善租赁服务网络,提供便捷租赁服务

完善机动车租赁服务网络。引导机动车租赁企业以资产和品牌为纽带开展加盟连锁经营,鼓励企业异地设置网点,扩大机动车租赁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提供便利服务。鼓励机动车租赁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企业实行联合经营,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

提高机动车租赁信息化水平。引导机动车租赁企业加快建立租赁业务操作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租赁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建立顾客诚信管理档案,探索建立不同租赁企业之间的顾客诚信档案资源共享机制。健全电子支付系统,为顾客提供更便捷的金融结算服务。

(五)健全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

1、加强安全源头治理,严格各种防范措施

加强汽车客运站源头管理。严格执行“三不进站、五不出站”规定,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基础保障,科学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明确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推进《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的贯彻落实,规范危险品查堵、车辆安全例检、出站检查的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防止危险品进站上车,杜绝超员车辆出站上路。加大安全生产经费投入,推进汽车客运站安装监控设备、电子显示设备和危险品检测仪。加强与公安、安监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深化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客运超载、疲劳驾驶、非法营运等顽疾。

强化道路货运源头治超。建立健全超限运输源头治理的管控体系,全面实施货物装载源头运政派驻和巡查制度,将基层运管力量向货物集散地和运输源头延伸。严格落实黑名单制度,并与诚信考核挂钩。严格执行《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切实把好车辆准入关,加大对营运车辆非法改装行为的打击力度。引导和支持公路货运站场推行货运车辆入站诚信验证制度。

加强营运车辆安全技术管理。强化部门联动,对营运车辆生产、改装、运行等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管理。加强研究并不断完善营运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装备技术要求。积极推行车辆分类管理制度、标准车型推荐制度,促进车型标准化、规范化。完善营运车辆定期维护制度,加强维护检测和等级评定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综合性能检测站的资格管理,逐步推行检测许可证制度。探索建立全国道路运输车辆管理和综合性能检测信息平台,实现全国范围的车辆技术管理信息共享。

2、加强重点领域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切实加强春运及“黄金周”等重点时段、安全隐患和事故影响大的重点运输车辆、重点区域和环节的安全管理。改变农村客运安全管理相对薄弱的局面,进一步完善农村客运安全监管体系,健全组织机构,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农村客运站源头管理和违法经营打击力度,每个县建成一个农村客运GPS监控平台。进一步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推进车辆运行的全程动态安全监管,规范行车记录装置安装工作,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必须依法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行驶记录仪,加快建立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营运驾驶员安全管理。严格营运驾驶员的培训与考试,严把营运驾驶员准入关,对不符合相应资格的驾驶员,一律不得进入道路运输市场。配合安监、公安部门,对重特大道路运输事故的驾驶员培训、考试、发证进行责任倒查。切实加强对违章违法驾驶员的管理,对机动车驾驶证被公安部门注销或者吊销的,依法吊销其从业资格,从业资格证被吊销的,三年内不得重新参加从业资格考试。

全面推行运输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构建安全生产内控机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引导企业建立安全培训长效机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主动性和安全知识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安全设施和技术装备投入,积极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和管理技术。督促运输企业安装并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充分运用卫星定位监控手段,加强对所属车辆和驾驶员的安全监督。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体系,严格企业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并将评估考核结果与客运线路招投标、企业质量信誉档案、资质等级评定等相结合。

3、建立应急保障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建设道路应急运输指挥调度中心。依托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国家、省、市三级道路应急运输指挥中心,并与国家、省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相互对接,实现各级指挥调度中心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指挥调度能力。健全各层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预案及运输企业应急预案,建立“组织健全、权责明确、协调有力”的道路运输应急组织体系和“分级响应、反应迅速、运行高效”应急运行机制。

建立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按照“平战结合、分级储备、择优选择、统一指挥”的原则,依托大型道路运输企业,建立国家和地方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以省为基本单元,与交通战备运输保障相结合,构建国家应急运输保障车队,应急运输车队数量各省(区、市)不少于300辆。以地市为基本单元,分别组建地方道路客、货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地方应急运输车队数量客车不少于50辆、货车不少于100辆。强化应急运输队伍、应急运输装备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应急演练,应急运输车辆GPS监控设备安装率达到100%,强化对应急保障车辆的动态监管和适时调动,保证第一批100-150辆车辆能在12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其余车辆能在24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集合。

建立应急运输征用补偿机制。按照“谁征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为保障的资源征用补偿赔偿机制,切实保护被征用方的合法权益和参与应急保障的积极性,形成道路运输应急保障的长效机制。建立应急运输车辆和应急装备购置、组织应急运输培训演练、客货运输站场等基础设施应急功能建设补助制度。

(六)加快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

1、加强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础信息平台

加快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建立长效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制度。积极探索部省两级道路运输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及维护模式,完善数据的采集、更新机制。改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覆盖部、省、市、县四级运政管理机构的广域通信信息网络。积极推广应用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加快道路运输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实现异地执法信息交换与共享。加快物联网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基于射频技术的车辆远程认证识别、动态监管体系的研究。

加快基础应用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建设和完善面向社会公众的道路运输服务网站和服务热线,及时发布各类服务信息,实现道路运输业务网上办理,并提供咨询、投诉、预约等服务。建设部省两级道路运输行业综合运行分析系统,为经济运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支持。建立健全道路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系统,为质量信誉考核工作提供支撑。探索建立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实现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查验与核放的全程电子化,推进与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部门信息交换与共享,促进口岸车辆的安全监控和快速通关。

2、支持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支持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导货运企业建立车辆指挥调度、货物跟踪查询、订单处理及甩挂作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标签、智能化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支持客运企业提供“一卡通”服务。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维修、租赁等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

规范引导企业接入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交通通信专网和社会公网资源,稳步推进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向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运输企业、汽车检测站、驾驶员培训机构、汽车维修企业等的延伸。

3、加快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加快GPS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建成全国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系统,危险品运输车辆、班线客运和旅游包车的入网率达到90%,全国100个重点城市的汽车客运站实现实时动态监控。构建联网联控系统运营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部省间联合监管的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定期检查与考评制度,确保省级平台与全国平台的互联与数据交互,提高数据质量和车辆上线率,确保系统稳定可靠、有效运行。制定GPS监控平台、终端产品及数据交换的技术标准,降低系统运行、维护成本。建立维持系统平稳有序运行的机构及资金保障制度。加快相关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逐步建立涵盖应急运输指挥调度、安全动态监管、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在内的GPS联网联控信息服务系统。

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以物流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资质及信用查询、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务系统,引导企业利用市场化手段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务系统,为物流企业提供软件开发、在线交易、货物跟踪、保险理赔等物流增值服务。加快探索平台建设和运营维护的良性机制。

加快全国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构建以道路客运站场信息平台为基础的联网售票系统,为旅客提供网上售票、电话订票、信息咨询等便利的联网售票服务。推广区域性客运联网售票系统,试点建设跨区域的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电子客票系统,加快实现全国联网、站外售票。

加快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成率达到100%,重点建设“一套终端、三个中心”,即车载重终端设备、数据资源中心、监控指挥中心和电召服务中心,实现与部、省间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七)大力发展绿色道路运输

1、强化节能减排制度建设,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加强车辆燃料消耗和排放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燃料消耗量检测、车型动态管理、车辆配置及相关参数核查等配套监管制度,建立《道路运输证》配发与车辆燃油消耗量监测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加快建立道路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和排放统计及分析制度,将节能减排统计指标纳入交通运输部门统计体系。研究建立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制订监督考核和奖励办法。建立重点耗能单位联系点制度,加大能源消耗监控力度。研究建立针对运输企业的节能降耗考核制度,并将其纳入企业年度质量信誉考核,引导企业加强内部节能管理。

2、加强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降耗宣传活动,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在全国开展燃油消耗超标车辆技改工程,加大资金引导力度,鼓励运输企业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高排放车辆,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油型车辆。鼓励城乡公共客运使用新能源环保型车辆。加快推广使用混合动力的出租汽车。鼓励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加强道路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要求,在强化节能减排基础上,积极探索道路运输行业从能源结构、发展模式上走清洁化、绿色化的道路,系统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整合节能减排的各项技术、政策、制度,加快开展道路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

3、优化运输生产组织管理,推广节能管理经验

优化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运输效率。全面推动甩挂运输、网络化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的发展,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减少无效运输。组织开展甩挂运输等道路运输节能减排试点工程,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推广节能驾驶和节能操作经验。在驾驶员培训中增加节能操作技术内容,在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中加强节能相关知识的考核。更广泛地组织运营车辆节能操作竞赛,推广节能减排经验,大力普及汽车驾驶节能知识。鼓励企业加强节能驾驶和节能操作管理。推广应用驾驶员培训模拟器和多媒体教学,有效降低驾培能耗。加强机动车维修企业废气、废水、费油的循环利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夯实行业法制基础

健全道路运输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梳理现有道路运输法规和规章,结合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城乡和区域运输一体化、节能减排等新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和内容。研究提出道路运输行业立法计划,推动出租汽车、汽车租赁、机动车维修、货运代理等专项法制建设,适时启动《道路运输法》立法进程。加强地方性道路运输法制建设,重点规范农村客运、包车客运、旅游客运、汽车租赁、出租客运等子行业的管理。协调政府相关部门,系统解决阻碍甩挂运输、网络化运输、无车承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发展的法制障碍。坚持依法行政,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运政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规范执法,切实保护经营者权益。

完善道路运输标准规范体系。研究提出道路运输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计划,重点加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标准规范,适应现代物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发展的车辆、装备、服务等标准规范,道路运输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与共享、导航及电子地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标准规范的衔接和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道路运输各门类、各子行业的服务行为规范,完善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技术标准。

加强道路运输行业基础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健全道路运输行业涵盖各个门类、各从业主体的市场诚信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内外结合的诚信考核联动机制。健全和完善推荐车型制度、车辆分类和分级管理制度。研究建立道路运输行业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工作机制和信息报送制度。积极建立道路运输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道路运输行业经济运行分析、预测预报预警和动态信息发布制度。

2、创新政策手段,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创新资金保障政策。积极探索扩大并充分利用好各种投融资渠道,切实加大对道路运输业的资金投入。加大车购税资金对道路客、货运站场建设的投入力度,明确对货运枢纽站场的投资补助制度。加大车购税资金对道路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保障、运输节能减排、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确保成品油消费税替代原客货运附加费部分70%以上用于道路运输发展,扩大成品油消费税返还交通的增量部分对道路运输的投入比例;研究制定营运车辆技改补助政策,加大对老旧车辆淘汰更新的资金引导;推动将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纳入各级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行动计划,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加快落实中央“三农”政策要求,将农村客运补贴补助统一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探索建立城乡公共客运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对城乡客运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车辆和装备更新、智能化建设等项目的财政资金补助。积极开辟多元融资渠道,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投资。

完善运输结构调整政策。多渠道争取对道路营运车辆结构优化的税费优惠政策。研究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车辆的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对多轴重载货运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研究制定推荐标准车型应用、扶持龙头和骨干运输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理顺体制机制,提高行业管理效能

完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道路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研究出台深化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整合运输管理资源,明确管理层级和职责,确保运管机构履行职能的统一、高效。建立健全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协作联动机制,推进跨区域的道路运输协调发展。引导道路运输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功能及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维护好市场主体的正当权益。

转变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积极推进政、事、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着力转变道路运输管理的重心和手段,强化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安全和应急管理职能。切实履行好出租汽车客运、城市公交客运、机动车租赁和地铁和轨道交通运营及物流市场管理的职责。

4、强化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结合机构改革和职能变化,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出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编制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加强运管人员编制管理。制定和完善道路运输管理人员准入条件与标准,建立健全人员考试录用、考核奖惩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完善运管人员经常性教育培训机制,逐步建立运管人员培训登记制度。加快统一运输行政执法装备,加强队伍规范化建设,提升队伍形象。强化道路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文明创建力度,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切实把服务、安全、节能减排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职工教育和行业文明创建全过程。

强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建立健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制度,完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体系,强化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建设,建立和完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长途客运驾驶员和出租车驾驶员职业资格制度,统筹规划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和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建立道路运输经理人从业资格制度,研究建立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组织推广使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电子证件。

   上一页   1   2   3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