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安徽恢复了全省所有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并将技术人员服务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绩效与职称评聘挂钩,还建立了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活动责任制,按照“服务到户,措施到田”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农业干部下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活动,推动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每年小麦生长季节,全省三万余名农业技术干部都活跃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用“统”的办法解决“分”的烦恼。涡阳县高炉镇炉阳村农民郑文彬告诉记者,如今农民种粮只要“带着种子到田头”,其他的事都有专人干。他们村80%村民都加入了村小麦种植合作社,大家统一购种、购肥,统一找农机队和植保队播种收割、防治病虫害,不仅价格比一家一户便宜,而且大大提高了田间管理水平。
“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种粮农民‘老龄化’、‘兼业化’严重,是困扰技术落地的最大难题。”涡阳县农委主任马超认为,只有适应农民种“傻瓜田”的需求,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统”起来,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据悉,目前安徽已成立了小麦种植合作社近800个,小麦植保专业化防治队4200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4200个,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每年秋种期间,各级农业部门都组织农机手、植保队员进行技术培训,将农艺与农机结合落地。正是靠着这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安徽小麦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到位率节节攀升。
五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不仅高度重视抓粮行动,而且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支持粮食增产,仅补贴小麦良种良法推广的财政支出就达4亿元。如何确保资金不撒“胡椒面”,真正转化成生产力?安徽省创新出“技随物走”的物化补贴方式,即将省级发放给各小麦主产区的相关补贴资金集中使用,由政府统一采购良种、化肥、农药等物品,免费发放给农户使用。这一做法有效保证了大量补贴资金补到粮食生产上,补到技术落地的关键环节。
掀起基层 “抓粮热” 稳粮保粮添动力
五年小麦高产攻关给安徽带来看得见的粮食增产,今年全省不仅诞生了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县,而且全省有22个县(市、区)小麦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迈入全国小麦高产县行列,比2005年数量大幅增加。
单产水平的提高还促进了农民增收。来自国家统计局安徽省调查总队的统计显示,2010年,全省小麦亩净利润263元,比2005年增加151元,增长134%。5年累计增加产值65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65元。
值得一提的是,高产攻关在安徽乃至全国掀起了比学赶超的“抓粮热”。在涡阳县实现首个千斤县突破后,亳州市提出要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安徽首个千斤市,其下辖的利辛、蒙城等县也提出,把小麦生产千斤县作为下一步主攻目标。与亳州市相邻的阜阳、淮北等皖北小麦主产市也纷纷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小麦增产计划,实现本地千斤县的突破。在各地抓粮信心倍增的背景下,安徽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计划已着手实施,计划再用五年时间小麦总产再增加20亿斤,单产步入全国小麦高产省前列。
据悉,在安徽“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农业部也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计划在全国粮食主产省(区),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为主,建设400个优质高产创建示范区,并开展包括亩产600公斤小麦、700公斤单季稻、800公斤玉米、900公斤双季稻的万亩示范区创建活动。
一直主抓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认为,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和粮食主产省之一,安徽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把发展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从2005年秋种起,在全省小麦主产区开展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硕果累累,不仅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而且农民增收效益明显。实践证明,小麦高产攻关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是安徽发挥农业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行动。而其引发的基层“抓粮热”,对于当前一些地方过于“重工轻农”的发展观更具有启示意义。(记者陈先发、杨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