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小麦单产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超全国平均水平,5年累计增产近80亿斤,增量占全国同期的四分之一……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日前在合肥指出,安徽近年来实施的小麦高产攻关行动,为全国粮食增产探索了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打破“逢灾必减”怪圈 小麦增产占全国四分之一
“夏粮丰收,全年主动;以秋补夏,担惊受怕”,这是流传在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平原的一句农谚,说的是夏粮在全年粮食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粮食主产省之一,安徽的情况自然不例外。占夏粮比重达90%的小麦,更是年年牵动着安徽上上下下几千万人的心,成为预判全年粮食生产的“风向标”。
安徽涡阳县义门镇种粮大户潘永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农民种粮但不重视粮,一切‘靠天收’;乡村干部也很少过问农民的种粮情况。现在不一样了,从种到收,乡村干部和农技站的人往村里跑个不停,比俺们农民还关心粮食生产。”
潘永的感受来自于近年来安徽实施的一系列增粮举措。从2005年秋种开始,安徽省启动了一项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内容的小麦高产攻关行动。潘永和许多小麦主产区的农户从中受益,粮食收成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从1998年开始包地种粮,那时即使风调雨顺,亩产也不过五六百斤。”潘永回忆道,当时农业税赋重,许多农民不得不选择抛荒外出。可这几年“大不一样”。尽管老天不是涝就是旱,可小麦产量却不减反增。
“如今我种的两千多亩地,平均亩产已经达到550公斤,个别地块超600公斤。”老潘得意地说。
自2005年安徽实施小麦高产攻关以来,尽管先后遭遇2007年淮河大洪水、2008年低温冰冻灾害、2009年大旱以及今年持续低温阴雨灾害,但小麦产量却灾年屡夺丰收。
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安徽小麦单产达340公斤/亩,比2005年增加84公斤/亩,增长32%。其中,小麦单产最高田块纪录更是刷新到739公斤/亩。小麦总产达到241亿斤,比2005年增加79.7亿斤,增幅近50%。单产、总产均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以安徽沿淮小麦主产区1000余万亩种植面积和今年单产340公斤计算,安徽小麦五年来的增量相当新增一个“淮河粮仓”。
“意义不光在于产量,关键还在于找到了一条稳粮之路,破解了粮食生产‘逢灾必减’的怪圈。”发起并一直参与小麦高产攻关的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说,通过五年来的实践,安徽目前的小麦生产已可达到“小灾不减产、大灾小减产、无灾大增产”。
“老技术”集成运用 助力粮食夺高产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实施的小麦高产攻关依靠的并非高精尖技术的发明,而是一批“老技术”的集成运用。
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建介绍,小麦高产攻关主要依靠四项关键技术的集成运用,即优质高产品种、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这些技术早已有之,但过去因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和一家一户对科技种粮热情不高,多“悬在空中”,落地率不高。“高产攻关攻的就是这些技术的‘落地率’。”
为此,安徽省探索出一套以政府农技服务为主导、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力,“技随物走”的物化补贴方式为保障的“组合拳”,打通农技入户“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