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经济运行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下半年物价上行压力仍存在
●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管理通胀预期打击恶意炒作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涨幅创下年内新高。CPI涨幅有所扩大主要是受翘尾因素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展望今后一段时期,由于基数和主动调控等因素,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已成定局,因此不少观点认为,随着经济增速回调,加上8月份以后翘尾因素影响不断减弱,未来我国通胀压力较小,物价将逐渐走低。
从经济学理论看,通胀水平与经济增长往往呈同方向变化,因此在经济回调的情况下物价确有可能持续走低。但从现实来看,经济运行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意味着下半年物价上行压力依然存在,对通胀仍不可掉以轻心。
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大量流动性资金注入市场,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增长均达历史高位,其时滞效应还未完全显现,或者说,潜在的通胀压力犹存。虽然今年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逐步放缓,但新增信贷投放在数量上依然可观。同时,今年我国部分地区接连暴发旱、洪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受到较大影响,可能会推动农副产品的涨价预期。
还应看到,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也会对物价走势产生影响。资源性产品价格过低,不能反映资源真实价值,容易导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此我国还需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下半年许多地区将出台水、电和燃气价格的上调方案,这些都将带来价格上涨压力,还将加大居民的消费支出,可能增强社会的通胀预期。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效应的不断减弱,劳动力成本抬升也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可能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对资源性产品需求增加,推动了原油等原材料产品价格上涨;同时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比较谨慎,流动性较为宽松,富余资金可能会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输入型通胀也可能抬头。
因此,尽管存在许多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但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不容忽视。为防范和抑制通胀,首先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只有通过改革,切实保证居民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上升高于物价水平,居民才会从容面对物价变化。其次,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应强化反通胀的决心,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行政手段,打击恶意炒作行为,控制投机因素的作用,防止经济泡沫产生,稳定全社会的通胀预期。另外,须进一步提高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由于在管理通胀预期的同时,我国经济也面临回调压力,因此应慎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依靠数量型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
(郭田勇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