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对一般的工商业经营者来说,在通胀的情况下可能很难经营得好的。通胀会计很难把通胀造成的损失完全抛掉。对于损害最大的就是所谓从手到口的普通工薪阶层。”
本次调查的第七个问题是:当前我们最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御通胀风险或者减轻通胀危害呢?42%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控制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13%的受访对象认为是阻止热线过快流入;还有11%的人认为是控制物价普遍上涨。
记者:“过去二十年中国CPI指数,通胀指数。好像几乎很难稳定在像您说的温和通胀3到5范围之内,几乎都是忽冷忽热的,您觉得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呢?”
吴敬琏:“问题根源还是票子不能发的太多。它的根源在于总需求太大于总供给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美国从2002到2006年得四年间,格林斯潘任主席的美联储就曾经犯过流动性泛滥,钞票太多的错误,当他看到通货膨胀率很低,美国大量采购来自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物价水平连续7、8年保持在地位,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把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从5.25降到1%,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是他没看到由于当年房地产价格上涨,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所以当2006年房地产价格下跌,原先持有房产的人开始抛售房产换回现金时,通货膨胀的阴影浮出水面,问题都暴露出来,美联储不得不一再加息。危机的种子开始发芽。房价不再上涨,房屋建设开始下滑,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些贷款机构和对冲基金难以为继而破产。类似的例子在中国也出现过,2007年中国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当时的通货膨胀率也很低,股市和楼市也没有急速上涨,因此当时央行采取的办法是减息以刺激经济,这一措施在当时并没有发生问题,但是到了2007年的第四季度,股市下跌,楼市低迷的时候,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的问题在2008年就显现,从猪肉、居民日用消费品到工业原材料,均出现持续的价格上涨、CPI最高达到8%。
黄一平:“那么像今年这样的10万亿一年,显然是会有后遗症的。到了明年适当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这个CPI开始慢慢上来了,那是不是需要调利率,调存款保证金,甚至我们这个汇率政策是不是应该做一些微调,我觉得都是应该考虑的。”
李稻葵:“货币政策方面可能需要做一些更加灵活更加谨慎的更加渐进式调整,不等于说要退出。第二个要适当扩大我们资产的供给,尤其是优质资产的供给,通过扩大优质资产的供给的方式来为我们的资产市场提供更多的供给,让我们的大量的资金能够有比较好的投资的去处,就使得我们的资产价格不会脱离基本面的非理性的上升,这两条是必不可少的。”
陈雨露:“对于我们来讲最恰当的时机是明年下半年我们的货币政策就应该由宽松转向适度适当的收缩。”
记者:“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应该是在什么样的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
吴敬琏:“在我看来现在就应该调整。”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现在之所以通胀率仍然呈现同比负值,并不意味着没有通胀的阴影。真正观察通胀的准确数据变化应该是看CPI的环比指数上升。而中国的这一数字在10月就应经呈现出环比上升。因此关注通胀并且进行及时的政策调整是现在就有必要着手的。
吴敬琏:“票子发多了,就会涨,但是开始票子多的时候,相当多的人有货币幻觉,所以他并没有调整他的消费行为。所以,物价还不会动,但是人拿到的票子时间长了,他的消费认为就会改变,他就会买东西,有太多的票子去追逐比较少量的商品,就会出现物价总是会上涨的趋势。所以当出现了这种预期形成的迹象的时候,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宏观当局就要非常注意”
吴敬琏向记者回忆了1988中国经济曾经出现过的价格闯关来说明政策必须预先考虑到通胀预期对于通胀实际形成的重要作用。1988年中央决定实行价格并轨,要搞价格闯关。当时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一办法不可行,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零星商品的抢购行动,通胀预期已经形成,因此价格闯关的消息一出,当天就出现了抢购潮。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使得宏观经济再趋紧绷。此后带来的是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最终不得不进行为期3年“治理整顿”。吴敬琏认为,这个教训告诉以后的经济工作者,关注通胀不能等到通胀率已经出现居高不下的棘手局面才着手调整。从目前的情况看,今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实质也就是购买力的数量已经增长了30%左右,但是商品的供应数量,GDP的增长现在还在8%左右。因此总需求是大大地超过了总供给。
经济学家吴敬琏:“要判断,其实只是一条,滞后期有多长。就是说,人们的消费行为的改变和通货预期的完全形成,这个时间有多长,西方的人说,大概是一年以上,中国好像要长一点。过去的经验数字大概是18个月。”
本次调查的第八个问题是:对于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您认为现在应该做何种调整?69%的经济学家企业家认为应该适当微调;13%的受访者认为应当进行较大幅度调整,另有11%的人认为应该维持不变;只有2%的人认为应该采取紧缩政策。
龚方雄:“比如说明年通胀回到2%—3%的话,那么现在一年的储蓄利率是2.25%,所以为了避免储蓄利率变成负的话,可能有一到两次加息的空间。”
调查的第九个问题是:您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对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较大调整:29%的人认为是明年第二季度;19%的人认为是明年第三季度;13%的人认为应该在后年;11%的人认为应该是现在; 8%的人认为是明年第一季度;6%的人认为是明年第四季度。
成思危:“三季度比二季度又少了,变成了1.5万亿,如果四季度是1.1万亿的话,又少了,那就说明我们在适度上做文章,每一季度都少,但是为什么不能说是政策转向了,一个是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货币政策转向不是一个国家,主要几个国家要联合起来才行,否则我们一家提高了利率,热线流入更多造成更大困难”
陈东奇:“中央政治局27号的会议明确,明年我们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基本趋向不变,我想这是对明年非常具体的一个政策部署。那么在明年以后,政策会怎么样变,关键看经济指标,只要CPI还控制在3%以内,或者左右的话呢,我想政策不会做大的方向变化。”
龚方雄:“我们觉得明年第二季吧,明年第一季可能是一个观察期,到第二季经济全球回升的态势可能更明显。”
除了调整货币的短期政策之外,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解决中国经济忽冷忽热的根本办法是: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下把局面稳下来,转变现有的以投资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增长方式。
吴敬琏:“在中国习惯的就是政府调。这个东西政府有什么本领知道哪个应该多,哪个应该少呢,于是就搞的手忙脚乱,今天说要扶这个行业,过了两边发现它太多了,再压。”
记者:您觉得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的办法是什么?
吴敬琏:“还是老话,十一五叫做转变增长方式,十七大叫做转变发展方式,如果转变增长方式没有取得进展,那你只能靠财政、银行用多发钱多投资来支撑,你减弱这边它马上就下来了。当然速度下来不要紧,怕是怕就业下来了,这就麻烦了。靠投资的结果需求就不足,需求不足靠什么补呢,出口补,所以粗放增长方式在这四要素之间它依靠的是投资和出口。”
通胀来了,如何让财产增值?
在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经济半小时》栏目就“通胀离我们还有多远?”这个核心问题,对国内百名经济学家企业家展开了问卷调查。
那么如果通胀来了,我们的老百姓如何才能让财产保值增值?是买房子,还是买股票?还是买黄金(1168.80,-48.60,-3.99%)?
本次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出现通胀,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您认为最好的理财方式是:53%的经济学家企业家选择投资房产;20%选择保值储蓄;17%选择购买黄金;13%选择投资股票;6%选择购买保险。记者在调查当中发现,选择哪种方式理财,与个人的兴趣和所研究的长项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一些熟悉资本市场的被调查者而言,投资股市是最好的增值方式。
赵锡军:“股票投资它的回报率是相对来讲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它会提高各方面的价格,但是这个企业它会把价格,原材料价格提升转嫁给消费者,所以企业利润反而是增加的,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的股票价格是上升的。”
林义相:“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要投资在就说实物形态,因为实物形态的价格在上涨,那么我们看到房地产是个不动产。另外关于股票,就股票看来是一个证券,是个动产,但实际上股票后面代表着都是企业的股权。损失最大的可能是买债券,可能是存银行。”
李稻葵:“要研究一些上市公司的报表,研究一些上市公司的长期的经营的战略,在我看来,这种投资方式比简单的去跟风投资于地产,投资于黄金,可能更加稳健,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龚方雄:“我觉得现在最佳的理财方式还是比较积极地投资,而且投一些业绩比较好的公司。”
记者:“那房市呢?”
龚方雄:“房市的话,如果有需求可以买,如果只是投资的话,我们觉得要谨慎一点,因为房价今年已经涨了很多。就是说股市更具有投资价值,如果说保值理财的话。”
而对于房地产投资的保值作用和其中蕴含的风险,如何均衡看待,不同的受访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莫跌明:“应该是买房地产。两特点:土地不可再生,人口城市化。”
黄怒波:“肯定是买不动产,没有别的,肯定是储蓄是有问题的。”
黄益平:“当然了你也要考虑如果下一步政府采取很严厉的措施,那么有可能这个把房地产价格也打压下来了。但是我觉得投资房地产有一个比较好的理由,从长期来看房地产增长的潜力是很大的。”
吴敬琏:“现在的情况下,容易保存的东西,所谓资产的市场价格已经涨得很高很高了,风险很大。”
成思危:“比较注重实物的人,用实物来保值,可能他就会去买黄金。最保守的那就是储蓄,总归亏不了还少有点利息。这个不能够有一个统一的建议,要看各人对风险的爱好程度。”
半小时观察:
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局面,存在着许多变数,因此我们政策的实施也受限于时间窗口,关键问题是我们需要正确判断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并迅速做出科学决策。如果判断有误,或者错过了政策出台时机,都可能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大规模财政投资的刺激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中国经济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但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当中国经济逐渐企稳回升,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中国经济走上一条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比如政府的投资如何带动整个社会资本的投入?如何控制好经济节奏,防止大起大落?如何在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之间保持平稳,避免出现实体经济萧条、资本市场虚热的情况?如何在刺激经济、扩大投资的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完成结构调整的任务?如何破解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的层层困局,帮助它们解决融资难,保护它们合法的私人财产不受侵犯,从而让中国经济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让普遍百姓从经济发展中受益。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中国经济的决策者现在着手解决,而且还需要尽快见到显著成效,因为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才能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困局,我们才能真正治愈一会儿通胀一会儿通缩、忽冷忽热的发展痼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