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五日电(记者王永志)国家统计局在十五日推出的系列报告中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称,一九五四年至二00八年,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累计超过三十六点五万亿元,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三点七,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幅高二点四个百分点。在此期间,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或向前推进,全球瞩目。
通过六十年来的大规模投资建设,中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突出表现在——
一、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用不足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二00八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五点二八七一亿吨,是一九四九年的四点七倍。
二、能源工业生产能力极大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支持了GDP年的快速增长。二00八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达二十六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二十八点五亿吨标准煤,分别是一九四九年的一百一十倍和五十三倍。
三、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由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
四、信息通信和邮政基础网络发展迅速,信息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之首。其中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茅,就足以说明中国在信息化的突飞猛进。
五、环境管理和保护、城市公共交通、绿化、污水处理、供水供气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此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国家统计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业、能源、原材料供给能力迈上新台阶,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水利环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显著加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或向前推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
60年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1954-2008年,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累计达到365304亿元,年均增长13.7%,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幅高2.4个百分点。建国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前:缓慢发展阶段,工业投资增长相对较快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贫穷落后,经过三年恢复期后,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以后直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时间里,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1954-1977年,全国共完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2996亿元,年均增长8.7%。
改革开放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中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1954-1977年,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183亿元,年均增长12.1%,比同期农业投资增幅高3.6个百分点,比同期交通、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投资增幅高5.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与当时经济建设领域注重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国家把经济建设的重心向重工业倾斜,使煤炭、石油、电力等行业投资迅速增长。
这一时期建成的重大项目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阜新、抚顺、鹤岗、平顶山等煤矿的25个煤炭项目,辽宁抚顺第二制油厂和甘肃兰州炼油厂2个石油项目,河南三门峡水利枢纽、吉林丰满水电站、甘肃兰州热电站等25个电力项目;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北京市“十大”建筑工程;1972年成套引进的26个项目中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和内蒙古元宝山三个电厂;新建、扩建了甘肃玉门、新疆克拉玛依、山东胜利、黑龙江大庆等油田;建成并交付运营了兰新线、成昆线、包兰线、焦枝线等铁路;天津、连云港、大连、上海等一批港口建成使用。
由于“大跃进”、“文革十年”的影响,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建国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幅度最低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