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全球金融危机给矿产市场带来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降价。国土资源部最新的分析认为,从2008年三季度起,新一轮的矿业衰退周期已经到来。铁矿石现货价格已经进入了下降通道,10月中旬印度矿下跌至85美元/吨以下,比2008年3月最高点下跌60%之多,7年来国际铁矿石现货价格首次低于长期合同价格水平。9月末国内铁矿石平均价格为1200元/吨,每吨较8月末下跌1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戴厚良表示,目前我国在海外油田获得的产量很少,特别是在海湾和中东这些资源尤其丰富的地区,我国拥有的油田极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一些国家将石油资源看得很重,难以并购。“但金融危机后,情况有了明显改变。”他表示,国外有许多资源型企业急于变卖资产,并希望通过场下交易的方式将旗下油田或股份转给中资企业,“这对我们是难得的机遇。”
实际上,自去年开始,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收购当地矿业企业的步伐就已经有所加快,如中国铝业入股全球铁矿石巨头力拓、中钢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矿业公司等。但在出手时机,以及资产估值问题等方面,外界也一直有所争论。不过,由于对矿产品的需求长期内还将呈现上升趋势,加大对国际资源的利用无法避免。“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我国重大战略资源都将面临较大缺口。”西北有色地质勘探局局长孙峰指出,在国际范围内解决我国的资源余缺,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与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价格不是惟一要素
不能无所作为,但一定要慎重——这几乎是本次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都秉持的观点。
“仅从‘抄底’的角度来看,现在是个历史的契机,但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不是这样,还不能妄下结论。”张燕生强调,“核心的问题在于国内的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去年次贷危机刚刚显露苗头时,中国公司就已频频出海购买资产,一年之后反观,当时的举动失大于得。当前全球股价暴跌,在国际舞台上初显峥嵘的中国企业能否克制冲动,理性地审视危机,基于自身实力作出正确的并购决策,将是对中国企业的重大考验。
“理论上来说,全球经济陷入低谷是进行海外并购的一个不错的时机,能以较低的价格购得资产,但这不应成为海外并购的惟一原因。”刘军红指出,“如果被并购的海外资产不能给自己带来效益,再便宜也没有价值,甚至有可能‘消化不良’而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
在这一点上,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也有着同样的认识。姜建清指出,规避境外收购风险最重要的是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海外的发展并购必须从战略上去思考,一定要考虑购并的战略,不能单纯从收购价格上考虑。
刘煜辉也表示,如果从短期的财务投资来看,目前的机会“还可以”。如果是作为战略投资,企业自身的整合能力更重要,不能因为价格低就莽撞行事。“练好内功很重要。”刘煜辉再三强调。
也有专家直言,对于并购活动,每个时候都有利弊,经济低迷时更是“双刃剑”,这个时候整合的成本低,但收购企业资源的整合力度会不足,因为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底部,什么时候可以有信心,这与股市上的操作是一样的道理。
在刘军红看来,要想并购能够真正取得成功,国内企业需要对以下两方面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
首先,是企业自身的状况。“时机有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已经真正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其次,将被并购的企业或资产的状况及其背后复杂的各种关系。“国内企业‘走出去’切忌盲目,并购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刘军红告诉本刊记者,“并购之前不仅仅要掌握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负债情况等基本的信息,还要对其业务网络、与当地政府关系乃至其竞争对手等方面的信息都要有足够的了解。”
“中国的企业往往不能适应当地的文化,不知道如何与当地政府打交道,也不知道处理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也无法理解西方工会的运作。”刘军红认为,这些因素往往都导致了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的失利。
此外,对于通过怎样的途径“走出去”,刘军红提醒,最好是在收到邀请后,虽然主动出击也未尝不可,但不容易拿到最优条件:“像此次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注资摩根史丹利,就是因为前者收到了后者邀请。”他接着谈道,“此前曾有传闻日本的三井住友集团将注资高盛,而二者确实也有着良好的业务关系,但由于前者没有收到后者的邀请,因此此次并没有出手。”
毋庸置疑,无论出于何种考量,海外并购之路将是曲折的。国际经验显示,60%的海外并购都以失利告终。显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海外并购失利的可能性要远大于国内并购。与此同时,一些研究也证明,成功的海外并购能够彰显出强大的互补优势,有助于本国企业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下水虽然有可能被水呛着,甚至会被淹死,但如果只站在岸边观看,是永远不可能学会游泳的”。采访中,一位专家最后这样说道。(记者 尚前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