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产缩水大背景下,国内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比金融海外“抄底”似更现实而必要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蕴涵着难得的机遇。现在,美国金融业危机深重,急需大量资金“输血”,包括巴菲特以及日本金融机构等大鳄正以敏锐的目光寻找机会,并伺机出手抄底。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场低迷的行情下,国外企业资产价格和国际资源型产品价格都大幅缩水,给了中国企业难得的淘“便宜货”的可能,这对于那些需要“走出去”以谋求进一步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或许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危中有机
“如果他们想要投资我们的石油和天然气部门,我想象不出我们会有任何的异议”,在中国人对中海油竞购尤尼科公司(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受阻仍记忆犹新的今天,美国能源部副助理部长黑格博格却在上个月用这样的语言表示了对中国投资者的欢迎。
而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此前也曾对媒体公开表示,非常鼓励中国、欢迎中国以“各种方式”对美国进行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官方的表态,美国国内民间对中国企业并购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和以前动辄以“国家安全”拒之门外不同,最近,华尔街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企业的入股、并购,看成是一种善意行为。对先前中投入股摩根史丹利,以及曾经传言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入股花旗集团,美国媒体和业界都保持一种积极甚至着力促成的态度,美国一些著名的金融机构还频频主动与我国内金融业接触。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寻求我们帮助欧美一些陷入危机中的金融机构摆脱困境。”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表示,“过去我们投资欧美一些金融机构非常困难,他们动不动就从政治、法律层面设置障碍。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些较好的资产和优厚条件,对于中国提升自身影响力,参与重建国际金融体系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因此,有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危机意味着转机”的中国智慧来看,从中美经济的现实情况来看,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面临重大挑战,但并非没有机会,而且可能会有“黄金般”的机会,就看中国和中国企业如何加以把握。
此外,德国并购协会主席不久前曾表示,受到金融动荡的影响,中欧地区的小型家族企业在未来5年倒闭的概率大增,“这些企业正在等待救援,它们的大门已经向中国企业打开。”
在欧洲中部,大约有3万家中小型家族企业遍布于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以及奥地利等国境内。在他看来,这些企业中的相当一部分被认为难以躲过这场已经初露端倪的经济衰退。等待并购,或许是它们生存下去的惟一方法。
而在中国表示将同各国政府合作以共同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或许对中国将如何使用调整其超过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更感兴趣。在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和挑战,因为“与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超过20%的回报率相比,中国持有的10年期美国国债的利率只有4.12%”。
“从理论上说,在国外资产价格处于低位时,动用国家外汇储备购买一些战略性资源作为储备是可以的,但在实际操作上有困难。”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告诉本刊记者,“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量巨大,可以说是‘万众瞩目’,稍有动作就有可能对美元汇率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你真正购买时的价格可能已经不是现在的价格了。”
因此,他建议,与其政府直接动用外汇储备,不如资助和委托国内企业积极参与海外投资与并购,这样既能及时抓住机会,又能最大限度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还能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型企业可成突破口
从我国的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现实看,金融行业及资源型企业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和投资的主力军,而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趋势似乎更加明显。
继中投公司日前追加对百仕通集团的投资并增持股份至12.5%后,又有传言国家开发银行将增持全球矿业巨头——英美资源集团股权。
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全球跨国并购下降29%的同时,今年前6个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倍,其中资源行业中的央企成为投资主角。
在受访专家看来,相比较金融业,资源型企业当下更该“走出去”。
“金融行业应当更加谨慎,因为这是一个高杠杆行业,风险较大。”刘煜辉继续说道,“而且金融市场何时回暖,目前很难有准确的预计。”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的刘军红也认为,国内金融业在国外成功并购的案例还不多。“相比较日本金融业数十年的海外投资经验,我们显然还很缺乏。”
而资源型产品则有所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国内对能源资源的刚性需求依然很大。以铁矿石为例,中国2007年进口铁矿石3.83亿吨,比2006年多进口了5678万吨,同比增加了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