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保障民生、灾后重建的支持力度
扩大对农业、农资生产和其他紧缺商品生产环节的补贴额度,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补贴。通过增加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等社会性支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通胀预期和消费意愿。加大用于灾后重建的财政支出,根据规划进展及时拔付资金。对灾区生产单位的增值税、消费税以及相应的城市建设税费,实行减征,帮助灾区恢复生产、进行自救。通过税收优惠安排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灾后重建工作。考虑到灾后重建可能影响正常的市场化回报,应对捐助和援建企业实行相应的减税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财政贴息。地方政府也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家到灾区投资建厂,扩大就业。对前来投资的企业应给予优惠政策扶植,如减免所得税、简化手续等。同时,吸收灾民参加灾后重建,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缓解灾区的就业压力,尽快恢复灾区生产和生活秩序。
2.推进“增租、收利、减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的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财政政策要加大引导力度,将市场压力真正转化为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升级的动力。“增租”是指通过加快推行资源税改革和征收环境税,增加征收要素使用的租金,通过更合理的价格机制引导资源更有效的流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纠正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收利”是指加快国有资产收益改革,收回国家资产的经营收入,促进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减税”是指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增值税转型对于降低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加快技术创新有较大作用。增租与收利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减税是减少财政收入的政策。一增一减的政策搭配,一方面可以缓解资源税对企业成本乃至产品价格的影响,减轻资源税对通货膨胀压力短期内的推波助澜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上游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提高下游企业的利润,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循环将更加合理。
3.货币政策要对灾后重建、结构调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国际“热钱”持续涌入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必须坚持总量从紧,坚持以数量型政策工具为主的策略。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国际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和国际资本的可能异动都增加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和变数。面临新增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适时、适度灵活调整,在保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和防治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平衡点。公开市场操作应灵活掌握资金回笼力度,积极配合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操作来达到调控流动性目的。信贷政策方面,在坚持严格额度管理的同时,应根据直接融资受阻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间接融资信贷规模,定向用于灾后重建和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定向信贷宽松要严格防止资金流向房地产和高能耗行业。为避免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引发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要慎用利率工具。
4.加强资本项下外汇监管,积极应对热钱大进大出
为防范热钱大进大出对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形成较大冲击,一要加强外汇监管,尤其是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监测与管理,对热钱流入状况进行摸底,加大对跨境资金流动的跟踪和检查,加快构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提早研究应对热钱流出的预案,提升对资本冲击型危机的预警和应对能力。二要避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过快、幅度过大,通过人民币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三要密切关注美国汇率和利率政策变化对世界资金流向的影响,跟踪越南等周边国家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其他亚洲国家的货币危机不能掉以轻心。四要在热钱大规模撤出时,启动资本管制的应急措施,包括征收外汇兑换的“托宾税”,延长国外资金境内停留的时间等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措施。五要通过区域货币合作的框架倡导东亚国家联手防范危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