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政府采用“组合拳”的方式来进行宏观调控。下半年,这种“组合拳”是否还会继续出手?《证券日报》分析认为,下半年进行宏观调控要相机抉择,适时适度。
受访专家认为,今后几个月,货币政策将继续从紧,但会控制力度,同时也不排除加息的可能。下一步宏观调控趋紧的基调不会改变,但考虑到国内外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应会有适度微调,财政政策在下半年的作用将更加关键。
与此同时,分析人士指出,宏观调控需加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力度与弹性空间,进一步发挥从紧货币政策在数量调控上的作用,用稳健的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并加强在重点行业、产业的调控力度和引导力度。
虽然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情况却依然不能令人乐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分析师祝宝良认为,任何经济手段都是“双刃剑”,宏观调控的各种措施在前期运用后已产生一定负效果,腾挪的空间不断缩小,而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是“难题”加“变量”,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前景不明,可以说后续操作的难度进一步在加大。我国的宏观调控对国际市场影响有限,而治理通胀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却有赖于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善,因此要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难度很大。而从目前形势看,国际粮价、油价等仍居高不下,个别周边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甚至开始恶化,这对我国宏观调控都是不利因素。
如果说中国上半年宏观调控主要围绕着CPI,那么下半年调控重点或许会转向汹涌而来的PPI。分析人士指出,在5月份CPI走低之际,PPI以8.2%创下三年来的新高。进入6月份以来,成品油、电力价格调整方案出台,而且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锁定在95%以上,这些都会推动6月份的PPI继续飙高。
由于CPI与PPI的形成机制不同,选择的调控路径也相差甚远。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针对PPI最有效的工具是财政政策,例如政府可以利用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抑制原材料消费,补贴亏损行业。
针对上半年“信贷”和“投资”两个过快因素,央行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包括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贷款利息。在投资方面,发改委发力控制新上项目、清查亿元资产等。业内人士指出,下半年的调控重点应该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增长。信贷不能降得太多。太高,有通货膨胀风险;太低,又有通货紧缩风险。因此,要相机抉择,适时调整。如果今后几个月的数据显示投资没有下降,加息的可能性就进一步增大。(朱宝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