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通知》从哪些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负责人:《通知》围绕国土资源管理职能,从保障灾区生命财产安全和支持灾后重建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地质灾害排查与监测,加快编制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多途径保障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启动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用地审批快速通道,实施特殊供地政策支持灾区恢复和重建等八条共十九项包括特殊支持在内的政策。
划定地灾危险区和易发区,给受灾群众一个安全的新家园
记者:地震给受灾群众带来的最大变化,可能是对安全的重新审视。怎么样才能给他们一个安全的新家园?
负责人:这次地震灾区也是其他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受地震影响,目前受灾群众安置点及救援人员驻地周边山地岩土体结构疏松,山体稳定性差,存在众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是灾区居民及救援人员的主要威胁。而且灾区余震不断,降雨频繁。极易形成地质灾害体,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受灾群众还没有完全从地震造成的重创中平复,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能让他们再次承受新的伤痛。防范次生地质灾害造成新的伤亡,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通知》要求,灾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部统筹安排和支持下,利用已有地质灾害普查成果,结合最新遥感资料,加快对灾区新发生和存在隐患的滑坡、崩塌、巨大滚石和泥石流进行应急排查,特别是查明城镇、乡村,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救助人员驻地,交通干线、主要河流、基础设施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危险性评估,及时报告同级政府防灾避险。应急排查评估工作要在6月15日前完成,为相关部委和省级政府编制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依据。
另一个方面,要尽快恢复和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当前条件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难以开展,而且灾区局部降雨集中,又临近汛期,因此对居民临时安置点、救援人员驻地、交通沿线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预警,是最现实的减灾方式。
记者:防灾避险解决的是当前的问题,将来重建的安全如何保障?
负责人:在这方面,《通知》要求在保证最大安全的前提下,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汶川地震灾区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断裂带密集区也是地震活跃带。区内地质结构及岩性复杂,地质灾害多发、易发,而且极易形成巨型灾害体。地震发生后,山体稳定性遭到极大破坏,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新建城镇选址不充分考虑区内的断裂带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和影响,将为重建后的城镇安全和防震抗灾埋下极大隐患。
因此,《通知》要求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为灾后重建避险提供保障。同时,开展分区适宜性评价,对临时安置点、重建选址进行危险性评估,做好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各项前期准备,与有关部门共同编制本地《灾后重建防灾减灾规划》。为受灾群众安置、灾后重建选址、规划编制等提供决策依据。
要求灾后重建的城镇村选址,必须切实避让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实无法完全避让的,必须安排防治工程排危除险。未开展工程治理的,不得实施重建。灾后重建规划必须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防治规划的内容,各类重建工程选址要通过地质灾害评估,未经评估的选址不得纳入各类规划,有关项目不得批准用地和使用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