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环境 开放带动阜新全面发展
我们在调研期间深刻地感受到,阜新的落后在于封闭,要走出困境,必须高举对外开放的大旗,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理念、开放的胸怀谋求与投资者的共同发展。实事证明,开启封闭之门,提升了阜新对外的知名度,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美国凯莱英、中意玻璃钢、嘉忆铜业、盛明热电等10余个投资上亿元、具有重大牵动作用的项目,先后落户阜新。对外开放,给阜新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城市环境的好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阜新要实现转型振兴,扩大对外开放,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经过长期大规模的资源开采和加工,阜新生态环境恶化、污染加剧的问题相当严重,成为招商引资的巨大障碍。我们注意到,为更好地吸引外资,推进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阜新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共投入资金90445万元,全面启动了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封山禁牧、风沙育林、公路林网建设和小流域治理;积极实施煤层气、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综合开发和利用,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年多来,全市共造林186万亩,是“九五”期间的2.2倍;有242万亩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73万亩,使30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保护;市区新增绿化面积36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1%。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5万亩。俯首眺望今天的阜新,“城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城市依托森林,森林环抱城市”的美景尽在眼前。难能可贵的是,阜新坚持引进项目绝不能与“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相悖,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在引进项目时,前任要想到后任,这一代要想到下一代已经成为一种理念。
在转型过程中,阜新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转型的一把“金钥匙”,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力度,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推进“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实施限时办理和限时服务制度,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降低门槛,降低收费标准,全市审批事项的精简比例超过80%。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发挥资源、存量和劳动力价格优势,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工作。近年来,阜新招商引资额、直接利用外资额、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31.4%、46.4%、35%,分别是“九五”期间的3.3倍、2.9倍和1.8倍。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211个,总投资额达211.8亿元。招商引资累计完成85.9亿元;直接利用外资额6400万美元;出口创汇8484万美元。
剖析“阜新模式”的成功之处,可供借鉴的有这样七条,一是在转型之初,阜新先后开展了6次思想解放运动,让全市干群冲破封闭、等待和困惑的思想禁锢,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总结出“只有观念思路转变,才有经济转型”的道理。二是市政府提出的“自力更生、龙头带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市场运作”二十字方针,明确了转型的基点、切入点、支撑点和落脚点,保证了阜新城市转型沿着正确的轨迹运转。三是在选择转型方向时,阜新根据土地丰富的优势特点,选择以现代农业为转型的突破口,为全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坚持把创造就业放在第一位,无论是现代农业还是吸引和培育龙头企业,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尽快让失业矿工上岗。五是阜新坚持把大开放作为转型的一把“金钥匙”,内联外引,借力发展,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在更高平台解决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六是以现代农业作为发展方向,但发展现代农业不是简单地发展第一产业,而是借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一、二、三产业之间搭接和融合,打造一个综合性的、互相融通的产业链条,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发展。七是阜新在发展替代产业的同时,绝不放弃其他优势产业和产品的优化与再造,通过对原有产业重组、规划、提升和改造,为城市发展培育更多的经济支柱,为经济转型增加“保险系数”。
阜新在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给我们许多启发。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惯性思维是提供统一的优惠政策,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投资洼地效应。事实证明,这种优惠方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并不强。我们了解到,阜新并没有制定招商引资的统一优惠政策,他们的思路是一事一议,针对具体的项目确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全国第一个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国内没有成功经验可以让阜新借鉴,阜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实总结。我们认为,阜新的做法,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改善生态环境、选择接续产业方面,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三方面的矛盾:一是人与人的矛盾;二是人与社会的矛盾;三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在转型的旗帜下,阜新经过4年多的探索,已初见成效。曾经矿竭城衰的阜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崭新的阜新正在崛起。(彭真怀 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地方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