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持续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但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和利润率都很低,附加值不高。中国制造业增长主要建立在依靠能源、原材料等物质产品的消耗基础上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12月9日,“中国制造业论坛2007年会”上专家一致表示。
据了解,2006年我国的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仅是26.4%,比美国2005年的水平低8.3个百分点。出口产品有51%是加工贸易,中国出口当中有很大的比例是外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主营出口,在很多关键的原材料方面依赖进口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进口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将近50%,集成电路95%是要靠进口,轿车制造厂商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70%要依靠进口。
中国制造业亟待提升竞争力
专家一致认为,提高创新能力,强化质量管理,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是中国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大软肋。只关注价值链中最薄弱环节的产业政策是不能支持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位专家表示。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千分之三。在今年13万件发明专利当中有一半是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在产品创新的投入上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表示,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地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据陈佳贵介绍,我国计划到2020年IT投入占GDP的比重从现在的1.35%提高到2.5%,科学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从现在的39%提高到60%。中国的专利拥有数从现在世界的第二十位上升到第五位。
有专家表示,“中国制造”目前还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赚的是辛苦钱,不仅面临着欧美不公平贸易壁垒的挤压,又面临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环境资源的约束,造成竞争力严重不足。
国家质量技术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蒲长城表示,强化“中国制造”的质量管理关键在企业,但政府在其间的作用也责无旁贷。要通过搭建社会公共检测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共享检测资源,减少重复投入,为企业提供优惠快捷的检测技术服务和科研攻关服务。跟踪国外最新技术壁垒动态,及时公布风险产品警示通报和国内外疫情疫病报告,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应对和规避贸易风险,克服各种贸易壁垒和障碍。
“应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塑造核心竞争力。”蒲长城强调,要鼓励龙头企业打造强势品牌。尤其是要扶持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企业,对其品牌的创立、管理与延伸进行战略规划,使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环节符合品牌战略要求,由传统的接单经营转向品牌经营。
“中国制造”要重视国际标准的制订
“我国现在有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但是产品要走向国外必须要遵守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的标准。”陈佳贵如此表示。
今年3月份以来,国外对“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由过去的“反倾销、反补贴”忽然转变为“产品的安全性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外舆论的责难和渲染。
“我们不否认出口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既有不法企业非法出口造成的,也有因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不严造成的。”蒲长城表示,事实上,中美间每年商品贸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发现问题的商品实属个别。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有将近六成是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
陈佳贵表示,采用国际标准或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公认的标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是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
据了解,2001年我国引进发布的19000多项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有8000多项。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动委员会现有的标准是16000多项,已经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有6000多项,转化率是83%。
“我国的标准化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够消极地去遵守国际标准,应该争取制订国际标准的法律权和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陈佳贵强调。
蒲长城表示,今天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很多因素都参与到了中国制造领域,如“中国制造”的贸易方式有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的。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中国制造”其实就是世界制造。“如果‘中国制造’到了损害,世界各国也同样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本报记者 胡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