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经济蓝皮书《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指出,CPI的较高上涨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趋向过热的明显信号,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密切关注。
蓝皮书分析指出,自2007年年初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走高。至8月底CPI已经累计上升3.9%,8月当月同比上升6.5%,大大超过了年初预期上升3%左右的水平。CPI的较高上涨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趋向过热的明显信号,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密切关注。虽然目前CPI上涨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引起带动食品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消费价格整体水平的明显上涨,但是在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和近期新出现的价格上涨因素已经形成了可能造成总体价格水平明显上涨的压力。
第一,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直明显高于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一直受到阻碍。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传导必然会发生的,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7月份虽然一些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CPI低了一些,但是值得关注的企业商品价格上涨幅度仍然高于CPI,同时目前上游产品价格又出现了上升趋势。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导致粮食成本上升。
第二,存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各种比较复杂的原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直得不到缓解。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M1和M2的增长速度都在逐步加快。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必然是可能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此外,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双双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已经高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也接近了经济增长。在当前CPI涨幅加速的时候,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也同时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因素。
第三,经济增长速度过高形成价格上涨压力。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高居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这种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工业的高速增长,通过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趋于恶化,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愈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
第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成本价格的上升。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规定,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在初始阶段形成价格上升的压力。
第五,国际市场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会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近期,世界市场上在石油,谷物等重要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的同时,美国次级债问题爆发,使得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特别是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上涨趋势,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蓝皮书指出,以上五个通货膨胀压力因素已经存在,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中积累起来,它们的影响必然会以某种方式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此外,2008年奥运会也会增加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促使消费价格上升。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消费价格,乃至总体价格水平都可能比本世纪初的前几年高。
2007年12月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报告厅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发布会暨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