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菜肉等价格上涨成了近数个月来大众最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资料图)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通胀从宏观高度看,是国民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重新配置,社会财富在总量上并没有蒸发掉。但在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为本刊所做的调查中显示,对于多数居民而言,持续的物价上涨已经使他们开始对此给予强烈的关注
★ 本刊记者/孙春艳(文) 刘震(摄影)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的CPI为6.5%,可是房价猛涨、猪肉、食用油价格上涨了50%,我感觉好像不只这个数字,他们计算的准确吗?”感受到生活的压力而刚刚换了工作的伍咏菲,面对报纸上的统计局数字,向本刊记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一句戏谑的话语背后,是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与疑问。
在实际生活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做出的相应预期。
“最近一两个月,CPI增幅创下10年来新高,物价的上升损害了人们的生活福利,社会低收入人群因此所承受的压力更加明显;如果进一步考虑到近两年来不断攀高的房价,公众对通货膨胀的抱怨和焦虑无疑是容易理解和值得关切的。”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对本刊说。
对此,本刊联合专业民意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于近日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城市,选取了1200名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城市居民,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CATI)调查的方式,针对物价水平持续的上升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居民对物价持续上涨已经给予强烈的关注与担忧。
抢购还是储蓄?
“今天大红门猪肉前臀尖特价9.8元一斤,但是每人限3斤。我已经是第三次来排队了。”北京市第四纺织厂62岁的退休工人李惠芬老人压低声音对本刊记者说。11月15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天客隆超市迦南店采访时看到,生鲜部窗口前已经排起了长龙。
据李惠芬介绍,夫妻两人的退休金加起来只有1500多元,这回却一下子买了9斤肉。从9月份以来,他们已经陆续买了4桶油和4袋大米。现在一桶油已经比他们买时的价格贵了20多元钱,大米也由当时的1.40元/斤涨到了2.00元/斤。
据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日前的调查显示:27.3%居民担心“物价全面上涨”;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群中,合计共有87.9%的人表示物价持续上涨带来的“压力很大”或“比较大”; 他们中有63.6%的人表示会采取“注意节约,减少日常开支”措施来应对物价上涨;他们中选择“多储存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人所占比例为10.1%。但月收入在2000元~4000元之间的居民,这一比例仅为4.0%。
调查结果表明,近六成居民感觉物价上涨的范围在蔓延。正是这种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剧,导致了街头巷尾总是流传着什么什么又要涨价的消息。
记者发现,就连北京人这几年不太“待见”的冬储大白菜也开始恢复了往年的传统。“听好多人说连大白菜也要涨价,我就0.35元/斤买了300斤,备着点儿,反正总比猪肉便宜吧!”北京市集体企业退休工人徐秀华对本刊记者说。
虽然,因为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率,银行存款已经开始缩水。但是储蓄这种传统的理财方式还是月收入2000元以下居民的首选。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2000元以下居民只有4%的比例选择“把银行存款提出进行消费或投资”,13.1%的人选择多准备一些家庭应急储备金。
“本来日子就过得紧,现在更是没办法,就怕生病。有了钱会存成定期,利息高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参加工作的72岁的王学诚老人对记者说。他是实行社保政策前的国企退休职工,每月退休金只有700多元钱。这些在每个城市都数量不小的中低收入者,除了表达无可奈何的态度尽量减少消费外,他们往往选择更为保险的银行储蓄和国库券。
“我的退休金由5年前的1300元涨到现在的2000元,虽然赶不上现在物价涨得快,但已经很满足了。今天4月份我把多年积蓄的2万元全买了国债。我不懂炒股,还是存在国家那里安全。”中国进出口总公司离休工人陈敬林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