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与普通的美食节目不同,在这幅《舌尖上的中国》所描绘的群生像里,没有烹饪大师、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的工人、香港做了一辈子虾酱的老婆婆,70多岁的黑龙江“鱼把头”,更有着外出打工的女儿,打拼多年后回到家乡和母亲一起学做最熟悉的泡菜;以及年夜饭全家团聚其乐融融包饺子的画面,一个个普通家庭,让人们看到大江南北的生活温情。
陈晓卿:中国传统的美食一直是富有某种人文气质的,它永远都和家愁、乡愁这种故土的东西联系着的。童年时的记忆可能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饮食习惯,这是中国人难以磨灭的东西,也是打动我的。
透过一个个小切口,《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主线,投射出多个主题。比如,乡愁与亲情、城市化为农村带来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文化与民俗的保护等。作家、美食家沈宏非是《舌尖上的中国》的顾问,对于《舌尖上的中国》能在观众引发感动热潮,他有着自己的理解。
沈宏非:大家觉得感动,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城市里住得太久。我们城市里的人跟食物无非就是人和超市、人和菜场,要不就是人和饭店。我们已经遗忘了食物和人最本源的关系。如果说感动,可能是被这部纪录片唤醒了这些沉睡的记忆因子。
在高清镜头下,中国人厨房里翻炒,拍打,擀面等再普通不过的细节动作都被清晰,真实地拍摄下来,那些在高清镜头下五花八门的美食:茄汁肉夹馍、鱼头泡饼、醉湖蟹……更是让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但七集的纪录片里,《舌尖上的中国》却少有鲍鱼、鱼翅等高级食材的身影。
陈晓卿:我不觉得昂贵的食材就能代表美食,美食在我们的生活里面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得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