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18日在苏州开幕的“太湖文化论坛”对世界文化发展、保护与交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国高歌猛进的经济开发与文明古国珍贵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频频消失的文化遗址都引起了来自世界各国专家的担忧。
北京市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文物保护法对工程文物勘查有明文规定,但是2007年、2008年两年,北京市涉及土方施工的4191个新开工项目中只有2.3%进行了考古勘探。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拥有历史积淀的文物保护项目商业价值巨大,这是毋庸置疑的。”高国希说,究竟是经济开发重要,还是文物保护重要,这决定着在传承古代文明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十字路口,到底做出怎样的抉择。
专家们在太湖文化论坛上指出,如何破解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矛盾,解开“保”与“建”之间纠缠的“死结”,是中国文物保护领域亟需破解的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认为,从理论上讲,虽然文物保护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具体的管理者却不完全认可,缺乏相关的理念,成为文物保护的难题。
根据现行文物保护法规定,在进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时候,建设单位要事先会同主管部门“进行文物的调查或勘探工作”。针对这一法律,各地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一些明文的法律规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几乎沦为一纸空文。
“此类事件屡禁不止不排除某些官员的利益冲动,此外,相对于项目丰厚的利润来说,处罚力度不够是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漏洞之一。”高国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