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广大民众参与 应给予适当补偿

2011年05月06日11:2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三普 红山文化玉器 铁选厂 保护生态 保护工程 郭大顺 牛河梁遗址 申遗 队员

自5月3日起,本报持续两天关注辽宁的文化遗产保护,让辽宁的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非常感动。志愿者华晨汽车员工陈赫告诉记者,他特意把本报的这两期报道保留在自己的剪报册里。

这些文物保护志愿者分别来自银行、汽车制造、会计事务所、印刷、旅游、化工等各行各业,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20多岁。几十年来,辽宁文保志愿者们拍摄了8万多张不可移动文物照片。

诚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所说: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专利,而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如果民众不珍惜、不保护、不传承,文化遗产将无法挽回地快速走向消亡。

父子两代守望牛河梁30年

马瑞增今年48岁,其中有24年是陪着牛河梁一起度过的。尽管每个月只有400元的津贴,但他仍然乐此不疲。

30年前,他的父亲马龙图在一次犁地的时候,拾到了一个像马蹄子一样的玉器。装水吧?没底;戴胳膊上吧?又太重。马龙图用纸给玉器糊了个底,摆在桌上当笔筒。

1979年5月,辽宁领先全国开始了第二次文物普查,现任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的郭大顺,当时是朝阳市喀左县普查队队长,负责各乡镇文化站站长的业务培训。讲课时,他时常举着文物照片和刚采集到的陶片向大家介绍朝阳是红山文化富集区,希望大家多留心。富山乡文化站站长赵文彦听了郭大顺的话,告诉他:“马家沟生产队长家有一个笔筒,看起来像你说的红山文化玉器。”郭大顺一听很兴奋,第二天就赶往15公里外的马家沟生产队。

进了马龙图家,看见柜子上放着刘文彦说的“笔筒”。郭大顺一看,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玉器——马蹄筒型玉箍。忙问他从哪儿拾到的,马龙图把他们领到了当地村民叫“西梁地”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这片山冈上的彩陶碎片和泥制红陶俯拾皆是。

后来,村民们才知道,他们用来垒猪圈砌院墙的石头堆竟是埋葬红山先民的积石冢,积石冢旁里外三圈用石头垒起的土台竟是祭坛,在“西梁地”北面不远处,考古队员又发现了女神庙。2010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一个埋藏在地下5000多年、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就藏在这方圆50多平方公里的万亩油松下。

从此马龙图被请进了红山文化牛河梁工作站。马龙图去世后,马瑞增又接过了父亲的班,一直守望着牛河梁。

以前,牛河梁遗址就是一片荒野,现在女神庙展示工程——玉匣已经完工,“第二地点”冢与坛的保护工程——“变形玉猪龙”也正在施工中,两年后,牛河梁即将正式“申遗”。马瑞增对牛河梁的每一点变化都如数家珍,对牛河梁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