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石刻印证一段长城史 辽境明长城两疑问解开

2010年12月23日17:0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石刻 清河城 明代辽东 隆庆元年 兀良哈三卫 萨尔浒大战 小凌河流域 夯土版筑 明长城 长城的历史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女真势力不可遏制守疆重臣无奈言“弃”

明代辽东“三面近塞”,是因为要同时防御西北的兀良哈蒙古及北部之海西女真和东部的建州女真。在这三部少数民族中,虽兀良哈蒙古三卫兴起较早,但若论实力,进入明中叶以后还是要数建州女真最为强大。

明万历以后,在辽东“展边”与“弃边”的几十年中,建州女真“拥兵数万”,号令“皆出于虏酋努尔哈赤一人”,并已有城郭、庐舍之建,志在窥视大明疆土。

辽东长城(特别是东边道)的兴废过程,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明与后金在战略走势和攻守成败上的历史发展脉络。

明嘉靖后期至隆庆、万历初年,辽东的边备形势更加严峻。据《明实录》等书记载,嘉靖三十六年以后,建州王皋崛起。四十一年诱杀副总兵黑春,深入辽阳;四十四年进犯洒马吉堡;四十五年二月掳掠阳,八月复侵略江沿台、草河堡等。

在辽东形势紧迫的情势下,为遏止建州女真向内边进逼,保障镇江等 “御道”,万历元年李成梁和张学颜向明廷奏议增建辽东六堡“展边”。

但是日益强大的建州女真非六堡“展边”所能遏制。“至万历十六年以后,建州女真攻势日隆,辽东边备日益捉襟见肘。 ”在此形势下,万历三十四年以后,总兵李成梁、抚臣赵楫等又提出了“弃边”之议。

王绵厚分析说,明万历初年提出奏议辽东“展边”与万历后期复提奏议辽东“弃边”,竟同出自辽东总兵李成梁一人之口。这一变化,并非是由李成梁个人的才识所决定,它反映的是明朝廷与建州女真间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争据辽东的较量中,女真日益主动,明政权逐渐转于劣势地位。

历史复盘

清河城失陷:明长城由此开始失效

今天,于残存的清河城东墙上还可见到一个豁口,这就是当初后金兵攻城时破墙之处

清河城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北部,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它是明朝辽东边境的重镇,也是辽东东段长城的指挥中心。在这里,曾经发生了努尔哈赤军与明军的一场血战。

最终,努尔哈赤夺得城池,清河城失陷,这实际上宣告了本溪境内明长城的失效。

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新宾老城)登基称汗,改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对明朝廷的“七大恨”,上告苍天,公然向明廷宣战,四月,努尔哈赤攻打抚顺,守将投降。七月,他又亲率大军,杀向清河城。

二十日,后金兵马从赫图阿拉出发。第二天,努尔哈赤率军夺下鸦鹘关,宿营。鸦鹘关是清河城的关口,曾设有马市。清河守备邹储贤闻听后金兵马已经占得鸦鹘关,急忙招回城外的军士和百姓,关闭城门,准备采取固守之策,拒敌城外,等待援军到来。

但副将张旆主张派兵埋伏在敌军必经的山谷两侧,设伏制胜,守堡官张云程也积极献策,劝说邹储贤出城迎敌,无奈邹储贤皆不予采纳。

二十二日拂晓,努尔哈赤兵临城下,将清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近万名明军登城拼死抵抗。城上火炮雷鸣,滚木石齐下,箭如飞蝗,后金兵攻城一次次失败,伤亡惨重,战到午时,仍未分胜负。

这时,急攻不下的后金军定下一计,将大木头运到城下,斜靠在城墙上,形成简易的防护棚。木棚下面,后金兵士奋力挖拆城墙。很快,城墙的东北角被掏开,后金兵一拥而入。张旆战死城头,邹储贤杀掉自己的爱马,一把火烧掉了衙署,率身边亲丁奔城南迎敌,但终因寡不敌众死于刀枪之下。城内万余明军,几乎全军覆没。

夺下清河城后,努尔哈赤在这里住了4天,拆了城墙,然后向南进击一堵墙和碱厂,守军四散奔逃,努尔哈赤遂将两座城堡拆毁,将地下窖穴里的粮食搬走,又放马将地里的庄稼全部吃掉,押着3000俘虏凯旋。

战后,兵科给事中赵兴邦在呈给万历皇帝的奏折中说:“清河不守,辽之藩篱尽撤,而辽阳危矣。 ”所谓藩篱,即指通过本溪的这道辽东长城。

清河失陷的第二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大战,围剿后金的四路明军败如落花流水,本溪长城内外的土地,尽入后金囊中,长城的实际功效从此开始消失。

记者踏访“触摸”长城

去绥中探访长城,正赶上盛夏7月的一个雨天。

绥中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王建华告诉记者,长城多分布在山区,雨天路滑,登长城颇为困难。记者不想半途而返,遂决定冒雨攀登长城。

从绥中县城出发,沿着国道一路向西,汽车行驶了1小时后离开国道,向北转上了一条通向山区的小路。这是一条盘山路,路的一边是悬崖,空中雾气缭绕,能见度只有几十米。

车开得很慢,王建华指着两旁的山说:“天气好的时候,上面的烽火台清晰可见。 ”经过一段山路之后,眼前出现了一片开阔地,这是平原与山区的交界处。此行的目标——长城突然闯入了记者的视线。

眼前的这段长城被公路隔为两段,王建华介绍说,西侧的一段是蔓枝草长城6段,东侧的是7段。

顺着山势,长城由山顶向下直达公路旁,然后又沿山势爬上对面的山头。两侧山头之上,各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烽火台。

雨后山路极滑,行走分外艰难,记者沿城墙向路东侧山顶烽火台爬去,一步步接近长城。

在向山顶攀爬的过程中,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台阶,有的地方长城墙体已经坍塌,只能绕行。

记者看到这段长城保存得很完好,在有些墙体上还可见到明代修筑时用来填充石头缝隙的白灰,摸上去感觉仍然坚硬、结实。

费了好大气力,终于爬上山顶。在广阔的天宇下,亘古的长城随群山万壑伸展,令人不禁惊叹这一建筑奇迹:一段非常险要的长城,北面是一片开阔地,南面有狭窄的山路,古人选择于此处修建长城真是再恰当不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欲侵扰明朝边境,这里是必经之路。少数民族以骑兵为主,攻城并非他们所擅长,而长城的高度一般都在5米以上,骑兵想要越过,不经历一番血战绝难实现。

王建华说,那时常来侵扰辽西一带的是北元的蒙古人和鞑靼人,但是后来明军建起长城,他们很难再得手,一段时期内,辽西地区因长城的护卫而得到了平安,并逐渐繁华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