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石刻印证一段长城史 辽境明长城两疑问解开

2010年12月23日17:0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石刻 清河城 明代辽东 隆庆元年 兀良哈三卫 萨尔浒大战 小凌河流域 夯土版筑 明长城 长城的历史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长城人物不可不提的两位绥中名将

辽东镇长城的首建者——毕恭

毕恭,字以谦,明代前屯卫(今绥中前卫镇)人。

毕恭是辽东镇长城的创建者之一,正统二年(1437年)任辽东都司定辽前卫 (今辽阳)指挥佥事,主持修建了辽河内侧边墙,即辽东长城河西段的一部分。正统七年,都御史王翱提督辽东军务,推荐毕恭任辽东都指挥佥事。

在王翱的主持下,毕恭负责设计修建辽东长城的河西段,即从吾名口至镇北关这一段,全长750公里,并营建堡城、边台。

此段长城有效发挥出了军事防御功能,对巩固明代辽东防线作用不小。正统十二年毕恭升任辽东都指挥使,约于景泰初年(1450年)卒于任上。

毕恭是一位非常注意爱民养民、反对侵害人民利益的军事将领。比如,他发现一些地方卫所官吏常借各种祭祀之机,巧立名目,敛财害民,就这件事他专拟奏疏,向朝廷提出了治理的意见,得到了明英宗的赞许和采纳。

正统六年(1441年)二月,曾有评论说毕恭“老成练达,善抚军民”。

毕恭还是《辽东志》的编纂者之一,这部书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文化财产。毕恭在建立和完善明代辽东防御体系、发展当地经济、推动文化发展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明代辽东地区一位著名的文韬武略兼备的儒将。

重创努尔哈赤军的守城将——朱梅

朱梅,一位曾五次挂将军印的著名将领,是明代前屯卫(今绥中前卫镇)人,他的墓地就在现绥中李家堡乡石牌坊村。朱梅生于明末,早年投身军旅,驰骋疆场。其间女真人日益强大,不断与明朝廷发生冲突,辽西战事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梅领兵百经血战,屡立战功,充分显示出了勇略和才能,先后五挂将军印,成为蓟辽一带声名显赫的将军。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攻打宁远城(今兴城),当时这座孤城内守军不过2万。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宁前参政袁崇焕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一起决心死守。

恶仗一连打了三天三夜,女真人被明军大炮炸得人仰马翻,伤亡惨重,就连努尔哈赤亦身负重伤,不得不率军退去。此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宁远大捷”。在这次战斗中,朱梅独当北面,功劳仅次于满桂。努尔哈赤在此战中受重伤,同年八月不治而亡。

5种墙——解析明辽东长城的建筑形式

明辽东长城因所依托的地理、地貌特征不同,其构筑材质也不同,分为夯土墙(含垒土墙)、砖石墙、山险墙、河险墙和木柞墙5种形式。

夯土墙:以夯土版筑或堆土垒筑,有的上部有土坯垒砌。土墙大多修筑在河套东西延长线地势较平缓处,主要分布在从开原威远堡以西至黑山县一段,其他地段也间有修筑。

砖石墙:分为砖墙和石墙。两者的共同点是多以巨石或自然山体为墙基,上部以砖、石砌墙面,内填土石夯实,其上的垛口、敌台、角楼等多为砖筑,是明代长城中构筑最严整的结构。从调查情况看,明辽东边墙真正砖筑段很少,只有靠近蓟镇长城“九门口”附近的一段,而大部分砖、石结构的城墙均以石筑为主,有的上部加以砖筑敌台等设施,这类石筑边墙,以辽西丘陵地区和辽东山地较为多见。

山险墙:分为劈山为险和利用自然山险两种。这种山险墙多分布于辽东山地和辽西部分丘陵地区。其中山势险峭之地,以直接利用山险为多;山势不甚险阻段,有人工“劈山为险”的“劈山墙”。此类山险墙,多数有封堵山口的人工墙衔接或为补充,在辽东边墙中是一种依托自然山险构筑人工墙体的巧妙形式。

河险墙:又称为“河堑”,是以与长城平行或衔接地带的自然河道或人工开凿的河渠为屏障,与两侧的长城墙体形成统一的防御系统,在史籍中称为“河堑”或“河空”。在长城资源调查中,发现在辽西大、小凌河上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河空”。即在长城经河谷的两岸险要处,建有与墙体相连的关堡或烽火台,有的还有副墙,或在“河空”两侧,修筑“空堡”、“墩台”,以增加河口关隘的防御功能。

木柞墙:又称“虎牢柞”、木板墙,是明辽东边墙中一种特殊的构造形式。这类墙多与壕堑、山险等配合,在清代以后,有些段落与“柳条边”重合或被沿用。如在今辽东地区,从本溪碱厂堡经阳堡至凤凰堡一段,包括“险山旧堡”段落,都有这种类似清代“柳条边”的“墙壕”遗迹。调查后专家分析认为,此应为清代修筑“柳条边”时沿用了明辽东边墙的“木柞墙”。

长城故事戚继光把敌台“承包”给官兵及家属驻守

绥中县小河口是一座因修建长城而诞生的村落。在村里,现今还有十几间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民居。

以小河口村为代表的这一带村落,当年大都是由戍边将士及家属所建。绥中当地现存的一些古民居,也都是出自这些驻守长城将士的后代之手。

几百年来,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小河口村现在还有一些实物可以反映当地特殊的历史和民俗。来到小河口,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所赋予的美丽风光,还可以切身感受到乡土风情,体味穿越历史时空的独特感悟。

据史料记载,小河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隆庆五年(1571年),名将戚继光被调到今辽宁、河北、北京一带整顿边务,他率领着平倭有功的3000浙江义乌兵来到这里驻守。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绥中县境内的长城由广宁前屯卫(现在的绥中县前卫)负责守护,守护长城军队的总部设于前卫。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曾率部对这一段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加砖重修。

当时工程繁重、守卫任务又很艰巨,戚继光为稳定军心,就特别准许一些家眷随军。

小河口长城修好后,曾将所建敌楼分派到各家各户负责守卫,于是很多官兵携妻带子在敌楼上安下家来。后来又从长城上搬下来,在长城附近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村落。

现在,在小河口村段长城和附近山上,还留有明朝官兵和家属的生活遗迹。

在距小河口村1公里左右的一座高山上,至今保存着一座被专家们称为“独一无二”的敌台,其特殊之处就在于直到现在,它最上层屋子的屋顶仍然保存着,而在这座3层敌台的顶层,就曾经住过守军和家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