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石刻印证一段长城史 辽境明长城两疑问解开

2010年12月23日17:0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石刻 清河城 明代辽东 隆庆元年 兀良哈三卫 萨尔浒大战 小凌河流域 夯土版筑 明长城 长城的历史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锥子山长城一处敌台。

【1】为何辽西长城比辽东长城保存得好?

在对辽宁境内明长城的实地踏访中,记者一路领略到长城的雄伟壮观,特别是站在绥中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长城上,更是给人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感。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长城,仍然厚实坚固,气度不减。

处在辽西丘陵地区的长城保存完好,以致当记者乘车在绥中探寻长城时,一路之上常常能够望见伫立于群山之上的烽火台。如果正赶上下雨,山上雾气蒙蒙,透过雨雾,长城的身躯就愈显伟岸。

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头脑中对辽宁段内的长城自然形成了这样一个深刻印象,即总体上辽西长城的保存状况要明显好于辽东长城。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葫芦岛市长城普查工作队队长赵普光说,葫芦岛长城保存现状有这么几大特点:首先是保存较好,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形态,能够明确看出长城本体的修建方法、结构特征、平面形制、基本设施等。一些地段保留下来了原墙体的2/3以上,比如锥子山长城、蔓枝草长城等;有的地段敌台和烽火台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比如鼓山长城敌台、锥子山烽火台等。

其次是,保存效果一般的长城却保留下来了部分珍贵遗迹,根据这些遗迹也可以辨别出这部分长城的类别、属性和功能。

另外就是保存较差的地段,仅残留一点长城遗迹,有的已被破坏殆尽,不能明显看出其类别或只能勉强推断。

谈到为何辽西的长城保存较好这个问题,赵普光分析说,保存得好的长城多是建在险峻的山地之上,那里植被茂盛,而且远离生产生活区域,人为活动对长城的影响和破坏较小。如绥中县锥子山长城段,就位于当地最高峰锥子山上,海拔较高,人迹罕至,客观上有利于长城的保护;而保存得比较差的长城段落多在地势平坦、交通发达的地方,那里也是人居条件比较理想的地方,人为活动对长城的影响就很明显。

另外,从建筑结构上看,葫芦岛明长城是以石头青砖砌筑,并用白灰勾缝。论质地,石材更耐得岁月和自然因素的考验,这也是辽西长城保存得普遍比辽东长城要好些的另外一个原因。

辽东长城在修筑方式上主要是以土筑墙,经常年的雨雪和风化侵蚀,易失去原有风貌,甚至有的地方在田间只留下来了一些“土龙”或土台。

赵普光以上的分析都是从长城构造方面讲的。如果从另一个方面及历史因素来看,在明代,辽西长城防御的对象主要是蒙古兀良哈三卫,而辽东长城防御的则是建州女真部。蒙古人虽也经常到边境骚扰,但大都是掠夺式的,抢完就走,且辽西长城险要坚固,蒙古骑兵很难越过,因而这里的长城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

而辽东长城面对的是不断崛起的女真部落,女真人长期与明军正面作战,且辽东长城多是用黄土夯筑,经常被女真人攻破。经过长期战乱后,明朝终于一点点弃掉了辽东,长城也随之落入女真人之手,彻底失去了它本来的防御功能。

后来女真人进攻辽西,也遇到了辽西长城的阻挡,女真人始终未能直接攻破辽西长城,由此也可以看出辽西长城之固、之险。

【2】山口、路口、河口处长城怎样防守?

“空”在史书上是指长城沿线交通要道及河流与长城的交汇处,为防御关口。在此次长城资源调查中,普查队员不仅发现了“空”的存在,而且寻到了“空”的多种类型。

省长城资源调查四队队长吴鹏介绍说:“我们对长城的每个断点都进行了细密调查,特别注意山口、路口、河口的分布情况。我们确认大凌河、小凌河流域长城存在河空,在松岭山脉上的长城存在山口空,在义县石家岭长城存在路空。 ”

在历史上,长城的第一功能就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但因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在山口、河口和路口往往会形成长城防御上的缺口。这样会削弱长城的防御功能吗?当初修建长城时又是如何设计以保护这些所谓的“软肋”处呢?

吴鹏说,通过这次长城资源调查,他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凡是在有“空”存在的地方,都建有一系列的辅助设施,用以增强该地域的防护功能,如堡城、副墙、地台等。

凌海境内小凌河两侧的长城分别与花楼北沟长城和牛大屯长城相连,在此处修筑有大胜堡和大茂堡两座堡城,并且在与这个空口相对的山上另筑了一段长城进行呼应,从而保证了长城防护的完整性。

另外还发现,凡如此布局的长城段,墙体两侧还会比较密集地修建长城单体建筑——烽火台及敌台。

实地调查还证实了长城防御功能的实用性,他们发现一些烽火台上确有使用过的痕迹,墙体上也有被破坏后重新修复加固的印记,这些都可以证明长城在当时确曾发挥过防御作用。

先倡言“展边”后力谏“弃边”

李成梁战略思想为何180度转变?

边务吃紧明廷决定修筑辽东长城

省文物考古专家王绵厚说,辽东长城的修筑因由与蓟镇等明长城不尽相同,它的兴废,直接反映了明代“九边”的兴衰。

关于辽东长城的修筑,从大的历史背景看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征瓦剌屡次失败后,整个北边防务情况吃紧,明朝廷不得不采取守势。辽东长城修筑时,与洪武、永乐年间击走蒙古人后主动强固燕蓟等北疆的大势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

明辽东长城在分布走向上,亦区别于前代燕、秦、汉长城,它在辽河套地区形成了“V”字形走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