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号”文物超万件
“从‘南海一号’到‘南澳一号’,说明在宋明时期,广东沿海的商业活动就比较频繁,并且面向海洋,走向开放。”陈志光说。
近来,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报道“南澳一号”考古发掘方面的新闻,陈志光密切关注,对发掘出的文物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南澳一号”原名“南海二号”,2009年9月25日改称“南澳一号”。它是一艘明朝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的商船。它最初被发现于2007年5月25日,船上装载的生活用具等文物极具价值,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不少是喇叭口的青花大碗,风格古朴,横跨宋、元、明三个年代。结合考古勘探资料分析,初步判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
通过前期的外围探摸和目前对一号舱的清理,不仅数量众多、款式各异的青花瓷重见天日,数量不菲的铜器、铁器、铜钱串也浮出水面,更有珍稀的锡壶、秤杆、核桃、围棋子、彩瓷、类似戒指等开始亮相,最保守的估计,文物数量会超过万件。
陈志光说,“南澳一号”可能是遇到大风大浪,在南澳附近海域沉没,且船体破碎,船上装载的瓷器也在海底四散开来,所以很多瓷器打捞上来时已经破损,包括著名的克拉克瓷。
从发掘出的文物来看,陈志光发现,船上有宋、元时期的罐、坛,明朝的茶壶、花瓶,但数量不多,更多的是明朝的盘、碗、罐、碟等瓷器,实用性比较强。船上的景德镇瓷器釉色带青,福建和汕头的瓷器釉色带白,数量相对较多。
“南澳一号”来自何方,向何处去?这是一个谜。陈志光怀疑“南澳一号”是郑和船队的船只。“郑和七次下西洋,五次经过南澳,‘南澳一号’为郑和船队的船只可能性比较大。”陈志光说。
‘无论是‘南海一号’的文物,还是‘南澳一号’的文物,都是无价之宝,价值连城,在精美程度上可谓‘各有各精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这些文物是国家文物,不会流向市场和民间。”陈志光说。
相关新闻
崖门海战遗址或有战船待发掘
“发生在江门的崖门海战,也许有重大考古发现,比如战船、船上的日常生活用品、兵器等。”陈志光说,那时的南宋朝廷在生死存亡之际,虽然豪华、奢侈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但一些瓷器或许还是有的。
水下考古人员曾来调查
据悉,新会银洲湖东翼的崖门古战场,是南宋与元兵最后决战的地方。公元1278年,南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护卫7岁的小皇帝一路奔逃,最终,宋廷百官及20余万军民屯驻在崖门水域,以舰船为居,2000余艘巨舰大索相连,护卫居中的龙船御舟,形成了一座巨大的水中城堡。这座水中城堡于1279年被宋叛将张弘范带领元兵攻陷,南宋王朝灰飞烟灭。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令妻儿投海,然后把金印、玉玺拴在幼帝身上,背负着他投海自尽,后宫及诸臣也纷纷蹈海。一周内,沉船2000艘,海面浮起尸首10余万具。这些骸骨与沉船都成为吸引考古人员关注的文物史料。
水下考古人员曾于1999年初实施宋元“崖门海战”遗存综合调查工作。调查分3个部分进行:遥感物探、水下探摸、陆地勘察。调查范围以银洲湖奇石为中心,上下各10公里。使用浅地层剖面仪及彩显系统和双频旁侧声纳对水底扫描,考古人员共探明水下疑点34处,水下调查完成了其中的15处,暂时没有发现有价值的古代遗存。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已经在踏勘周边地区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充足的史料文献和民间传说大大增加了考古人员的信心。
战船到底在哪里?
宋元时代的海岸线和现在已经大不相同,这一带水域经人力和天然的淤积,早已无复旧观。有专家曾建议,南宋末年的这场海战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海战之一,在新会崖门留下大量文物、史迹,如果我们转变观念,沿着海岸线的变更到附近陆地上寻找线索,很可能会有突破。广东省应对这一考古项目保持长期的关注。
陈志光说:“那么多战船到底在哪里?也许在现在的陆地上,也许在更远的海域,有关方面应该将崖门海战的考古工作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延伸搜寻范围,说不定有重大发现,那时,从阳江到江门,再到汕头,整个广东沿海从宋代到明代的古船展示就更加完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