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情报的辩证
《东风雨》问世后,也有人论及当时背景,以为这是罗斯福使出的一招“苦肉计”,让美国得以投入反法西斯战争。苦肉计之说系出于承平时代,人们的好奇心理,读惊险小说读多了,而产生的艺术联想,以及多余脑力的运用。
因为没有这么蠢的苦肉计。美国在珍珠港受创深重,除了几艘航母侥幸没在此处之外,多艘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被炸沉或重伤,官兵死亡近三千,两千人伤残。其中约1000人死在亚里桑那号火海之上,其惨烈程度超乎今人的想象,可以说遭到灭顶之灾。若是苦肉计,中间的转圜余地还大得很。
所有侦测到的情报,并不等于说详细知道日本大本营的策划案,也不可能知晓其发动的目的、精确到时、分的攻击时间、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偷袭的动员和实施,而是根据电讯的破译,发现疑点,发现异常,发现其即将造事的苗头。
如果要说军统将珍珠港袭击的准确情报破译,那固然是没有的事情;但若说侦测到日军的异动、即有所动作的苗头,那是真实的。后人争论的焦点也即在此。
所以也怪不得罗斯福。除了极少数的极其优秀的参谋在那里频频示警以外,其余的官僚、行政官、军政官,包括执掌中枢的多数大员,却大多迷迷糊糊,不知大祸即将临头。同样,佐尔格在东京冒死向苏联发出了战争警告:“德军进攻将在1941年6月22日拂晓全面展开。”但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予理会,结果苏军一度被纳粹军队打得措手不及。
珍珠港事件前一两年,美国的官僚根据其头脑和心态也分为两者,一种,或具卓越眼光,或在前线而忧切身感触,罗斯福内阁的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索,他就认为必须对中国实施根本性的物质援助,使中国恢复元气,同时密切警惕日本。美国亚洲舰队总司令哈里·亚内尔海军上将,他则提醒罗斯福,他说,日本侵华,实际是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若不积极行动,将会噬脐莫及,而挫败日本的最佳方式就是大量的援助中国。但美国官僚还有另一种,譬如陆军部长史汀生和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在珍珠港被袭的前一年,他们言之凿凿,认为对中国的“军事援助是不现实的,他们不赞成把美国为数不多的轰炸机送到中国去,这个计划最终成为泡影。”(马建国《抗战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29页,解放军出版社)
在太平洋战争之前,可以说美国高级参谋人员神经非常迟钝,但是当战争开打之后就可以见出日本军部策划者那种根本意义上的愚昧,因为当时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希望美国早日开启战端,英国首相邱吉尔在得知珍珠港遭到日本袭击后,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说:“好了,好了,我们总算是要赢了”(见《太平洋战争》上册176页,东方出版社)。
新近上映的谍战大片《东风雨》,其所依据的历史背景是1940年代那一段,珍珠港战争爆发前后的上海。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世界,各国谍报人员云集十里洋场,为了各自的目的和使命,穿梭于险象环生的奢靡大都市。《东风雨》描写的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段谍报精英精彩壮烈的传奇故事。这一特殊时期,不知有多少改变国家命运的秘密被历史掩埋,有多少无名英雄默默地为祖国奋斗。
文\ 海南日报记者伍立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