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整理现场。
俑坑显露非凡气度,车强马壮,人物形态各异,各种牲畜形态逼真,整个就是一座汉代城市生活场景再现
这座俑坑及其中的陶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魏成敏介绍,此俑坑南北长15.45米、东西宽3.5米、距地表深约5.4米。俑坑内排列着陶阙、陶楼房、陶车马、陶俑等多种陶制品。俑坑内的陶楼房、车马、陶俑等制作精良,色彩艳丽,保存较好。而陶阙、门房、楼房等则形成一个完整的庄园式布局,属于前有阙楼、后有三进庭院的大型住宅院落,气势宏大,令人震撼。
魏成敏告诉记者,当时在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便开始注意研究俑坑内陶车马的排列。从车马出行主体内容看,大体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从阙门到院落大门前为第一部分,主要由骑俑及车马组成的护卫方阵,在前端两侧的阙楼中间向后有5辆独辕车和7组护卫骑俑组成。从前院大门内到后院大门前为第二部分,为步俑护卫方阵,主要步兵俑组成,可分为东西两组,西侧为站立步兵俑,手持盾牌;东侧主要为坐俑或蹲俑,中间有建鼓和击鼓手,并有个别的骑俑、文吏俑、侍从俑等。在大门内西侧站立步兵俑前还有2辆双辕牛车。院落中的后院为第三部分,为主人出行方阵,有4辆车和武士护卫俑、侍从俑组成。东侧3辆车前后排列,前面2辆独辕轺车为主车,后面1辆为双辕车,驾3马,主车西侧还有1辆独辕侍从车。这样的排列形式在国内的俑坑中也是不多见的,表现的应该是当时的达官显贵的出行仪仗。
魏成敏描述,俑坑中的“宅院建筑”也很特殊,属于三进式的“日”字形前庭后室结构。前大门偏于俑坑西侧,顶为悬山顶,东西有庇顶,两侧有门房,大门内为宽阔的庭院。后院大门与前大门前后相对,结构基本相同。院内西侧前为戏楼,楼上还有正在表演的戏俑、鼓乐俑等,观赏演出的主人一边享用桌上餐具中精美的食物,一边观看表演,侍从则侍立其旁。再后面的庑顶式正堂,是院内的主要建筑,堂前有台阶,显示出其形制高大。院东侧有1座粮仓和1间庖厨,粮仓为庑殿顶,庖厨为悬山顶,厨前还有一口水井,仓厨房后有排列整齐的一群羊。院北侧为4座平房居室,悬山顶,最西端的1座有东西庇顶,房后东西两侧设有两个猪圈,东圈有两头猪、西圈有1头猪,圈前还有饲养人员。另外,在俑坑的四周排列有64个武士俑,手持盾牌,面向外,武士俑之间大体间距相近,整体呈保卫俑坑的护卫状。“这样的汉代陶俑很少见,人物形态多,身份多,而且牲畜、器具也是种类繁多,在类似出土俑坑中可以说是唯一的,也显示此陪葬坑主人身份的高贵。 ”
从魏成敏提供的照片看,此俑坑确实显露出一种非凡气韵。车强马壮,人物形态各异,各种牲畜形态逼真,如同一座汉代城市生活场景再现。
|